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以“读”为主,并非排斥教师必要的“讲”。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是密切相关的;读是基础,而讲则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更好地读的重要手段。因此,必要的讲,重点的讲,在关键问题上的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实在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阅读教学中的“讲”。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阅读教学可谓耗时最多而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听讲的从属地位。阅读,关键是要“读”,怎么读。教师代学生读,不行。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读”上。下面以初中语义《白杨礼赞》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导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是一种对话活动。让语文阅读走向“对话”,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当教师们意识到要把“一言堂”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容易走向谈讲色变的极端。因此,我们绝不能谈“讲”色变而少讲或不讲。其实“讲”不一定是满堂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而在于教师如何讲、学生如何听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5.
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大量的知识、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经验借鉴,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我总结出了“教、扶、放”的教学方法。所谓“教、扶、放”,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而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由学生独立思索,自力处理,积极获取知识。这一方法如同培养孩子学走路,一开始需要大人“教”他走;待他有了一定基础,需要“扶”着走;…  相似文献   

6.
“扶、带、看”,这是不少教师教学经验的共同概括,人称“三步法”。“扶”,就是教师扶着学生走;“带”,就是教师在前面引路,带着学生走;“看”,就是教师跟在后面看,让学生自己走。这第三步,第—步是基础,第二步是夫键,第三步是第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语文学界一些专家、学者强调,应把阅读教学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首位,重视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亦深切感受到了阅读教学的突出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已成共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讲读法”依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段,不少教师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讲读法”就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要讲深讲透。因而…  相似文献   

8.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显然,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如何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廉价、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的“讲”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直观性的“讲”,就是要凸现语言的趣味性、具体性、形象性和逻辑性,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跃入高层,达到阅读教学理想的境界。 一、“讲”的规范性 阅读教学无论如何是不能回避“讲”的,并且必不可少,但教师的“讲”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符合逻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讲轻读,多讲少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结果是教师围着“讲”字“转”,学生围着老师“转”,转来转去,一些现成的结论,诸如词语注释、段落意思、文章主题、写作特点、课后练习之类记诵了不少,但读书的本领却没有学到多少。因此,尽管教师讲了许多篇课文,但一旦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分析一篇哪怕十分浅显的文章,就困难重重,寸步难行了。我曾让学生读一篇新选人课本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相似文献   

11.
林爱珠 《师道》2014,(9):38-39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教学篇幅较长的写人课文呢?篇幅较长的文章往往是由若干段落构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逐句逐段讲解,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这一点子,就是能牵动全篇的重点词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做到“窥一斑而知一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这类型课文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切人,开拓学生思维。长文短教,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集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等特点。真正领会、感悟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可以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着重谈在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一、架空分析,空中楼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开口的容器,默默等待教师的灌输,而忘了学生同样是材料的感受者、个体经验的体会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真正“教学相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而把阅读教学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相似文献   

13.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在课堂上,教师是主体,也是主导,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多且过于繁琐,学生读书、思考时间很少,独立实践机会更少.如何更新理念,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确使用阅读教材,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小学阅读教学教材使用的一些理念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如何改变“教师泛讲,学生滥练,死记、硬背书本”的呆滞课堂,构建富有活力的阅读新课堂?其实阅读教学需要“对话”。一、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要激活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处理好师生互为主体、平等的关系,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工具和手段加以控制、操纵,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孩子有发言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在阅读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质疑,批判教师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把教师当成朋友,把心声敞亮出来,进行富有活力的平等对话。这是阅读进行“对话”的基本条件,也是其重要的表现。二、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学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专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教师的讲不应是满堂灌,什么都讲,而应是精讲。精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绝不意味着少讲,也不单纯是讲深、讲透,而应是教师抓住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好一些,学得扎实些。如何做到精讲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相似文献   

17.
杨希燕 《新疆教育》2012,(23):52-5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1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1.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让同学们掌握好汉语拼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  相似文献   

18.
适应地理新课程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师道》2011,(5):6-7
2001年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广东深圳的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魔力的心灵对话打造出了美轮美奂的诗情新课堂。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摘     
阅读教学的“扶”与“放”所谓“扶”,就是指导、点拨、提示,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所谓“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逐渐读懂课文。扶是手段,是方法;放是目的,是重点。扶与放的关系是师生在教与学中的位置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