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同般 《都江学刊》2002,14(1):42-44
鲁迅先生的小说开头,或突兀,或含蓄,或写景,或抒情,或比喻,或象征,或冷峻,或热烈,因而异,各揽其胜,各呈异彩,探讨鲁迅先生小说的开头艺术,对创实践和创作研究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因缺乏语法知识,不懂得词和句子的结构规律,习作中往往出现诸多语病,或成份残缺,或语序不当,或词语搭配不当,或乱用介词失去了主语,或肯定、否定不当,或繁冗重复,或偷换主语,或不合逻辑,或有歧义。例如。  相似文献   

3.
姚希银 《云南教育》2005,(26):22-22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古诗或寄情山水,或寓理于事物,或托意于万物。或讴歌人生,或说明事理,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语言精警优美,意蕴深厚丰富。学得好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4.
梁向红 《中学文科》2006,(11):34-35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性的民族。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人们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雄浑或清俊飘逸,或寄寓深远或激昂悲壮,他们的诗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放歌,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深沉或激昂,或悠闲或急促,每一种音调都缺一不可,齐备的生命音符合奏成和谐的人生韵律。没有一种表达能永远停留在激越高亢,也没有一种倾诉会走不出平淡低回。[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袁红卫 《学语文》2004,(6):55-55
鲁迅一生热爱绘画,美学造诣深厚。反映在作品中,是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形象性,尤其注重色彩的运用。鲁迅擅长通过多变的笔法,或刻或描,或点或染,描绘出一幅幅至真至美,亦奇亦幻,或绚丽多彩,或沉郁刚劲,或清新明丽的图画,显示出多样的色彩风格。  相似文献   

7.
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或听或看,或思考或实践,或逻辑推理或直接思考,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或讲授,或演示讨论,或们重规则,或侧重实例,或强调记忆,或注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课前的准备,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协调。一个人获取、储存及回忆知识的方式为学习风格。班内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可能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出现严重错位而带来不良后果。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该课失去信心甚至于放弃。而当教师面对反应迟钝、…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代,凭着自己的纵横之势、跹短之术、诡谲之计,或远见卓识、雄辩口才说服君主而左右时局的谋臣策士,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恃其辩才,说服统治者或战或和,或攻或守,或援或拒,或行或止,在《战国策》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木目 《现代语文》2004,(11):7-7
朱自清的散是以情胜的。他的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他的散或描摹世态,怀人抒情,或即景写情,融情于景,或融情于理,以理蕴情,无论叙事、写景都贯注一个“情”字。朱自清散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盈;或庄重严肃,或幽默诙谐;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他的精神世界、化教养、社会观念、审  相似文献   

10.
站在生活中的十字路口,我们时常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抉择总有标准,或真善美或假丑恶,或高尚远大或庸俗狭隘;选择的结果自然也各不相同,或取或舍,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品味人生     
【文题创设】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总叫人百般滋味难诉尽。走过刻骨铭心的日子——或怀念,或感激;或向往,或追求;或诅咒,或害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松梅一样有着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历代文人墨客常把竹子作为吟咏对象,借以表情达意。人们借助它或寄托品质高沽,或象征坚韧不拔,或颂扬守贞不屈,或抒写凌云壮志.或表达能屈能伸,或讴歌谦逊胸怀,或流露侧隐之心。  相似文献   

13.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  相似文献   

14.
彭琳 《广东教育》2005,(6):7-7,12
高考作文时,怎样议论才够劲?关键在于文思泉涌,深刻透彻,议论风生,文采斐然。或针砭时弊疗救众生,或一针见血直指要害,或慷慨陈词头头是道,或条分缕析义理明了,或透过现象窥见本质,或逻辑推断追因索果,或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高度,或正反剖析让真善美假丑恶相形判然……不用面面俱到满篇珠玑,只须一两处令人耳目一新的议论,就足以“议”惊四座,“论”压群芳,征服阅卷老师,  相似文献   

15.
题记,是指写在正文之前或文章下面的文字。写高考作文时设计一个好的题记,犹如在阅卷老师面前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容易激发兴趣,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题记,或诠释题目,或阐释话题,或点明题旨,或总领全文,或设置悬念,或营造氛围,或提示线索。设计精采的题记令人过目不忘,甚至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正如古人所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相似文献   

16.
《礼器碑》的用笔
  用笔,又称运笔,简言之是指使用毛笔的方法。汉字是象形文字,由多种笔画组成。提笔写字,笔管或提或按、或直或斜、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支配和控制笔锋进行运转,从而写出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笔画。因此,用笔既是书写汉字时笔锋在纸面上活动的过程,也是用笔锋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素莉 《湖南教育》2002,(17):40-40
好的教学语言应该或言之有物,真实可靠,具有针对性;或言之成理,充满哲理,具有教育性;或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具有情感性;或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或用词恰当,观点鲜明,具有确定性;或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具有逻辑性;或疏密得当,快慢适中,具有节奏性;或简洁明了,一语中的,具有精炼性;或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具有形象性。那么,如何锤炼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第一、加深理解。首先,要理解教育意图。“教育意图是教师语言的灵魂”,教育工作是一项意图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的言行总是带…  相似文献   

18.
笔尖的舞蹈     
3月16日 总喜欢一个人在寂静的长夜里,托腮沉思,也会在这个时候翻开日记本,开启尘封的心扉,或忧伤,或激动,或沮丧,或苍白,或孤寂,或含着泪微笑,或忍着痛坚强,也或留连于记忆的长河,生成一种幸福的沉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水天一色。天空像用蔚蓝和淡青交融的海浪撑起的半透明的帐篷,而海又像是被放平仍然不断摇晃的天空。由远而近的涛声,不能说是“涛声依旧”。其实它一刻不停地演变着、扑打着、深沉着,或轻或重,或大或小,或急或缓,或浓或淡,或有意或无心,或骂着海浪或卷着贝壳。二那夜抵达时,车行驶于林阴道,不时掠过鲸鱼喷射出水柱一样的灯群,不时掠过风格各异形成岛屿般的别墅群,不时掠过各种角度的海。人们不可能不对如此充满迷人诱惑力的地方充分表现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热情和浪漫。2000多年前,秦始皇选择此处作为寻找长生不…  相似文献   

20.
近读《道德经》,颇有感触。《道德经》第二十九条云:“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坚强,有的赢弱;有的增益,有的毁坏。因此,圣人只顺乎自然,要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