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农村人寿保险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对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整体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农村寿险营销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创造性地提出寿险和谐营销的4S模型,以和谐营销的社会策略、监管策略、服务策略和自我价值策略实现农村寿险营销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初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十多年里,农村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大量农村孩子错失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未失学却“失控”,给父母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研究农村孩子教育和成长中存在的理想“天折”、自控力差、情感缺失、父母迷茫和监管缺位等问题,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利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必然要求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明确指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最终目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而农村经济和社会本身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立足点。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显示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三农”问题的焦点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焦点之一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探讨职业教育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只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还应该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农民整体精神状态和素养的全面提高,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平、公益、均等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蕾 《广东教育》2005,(11):4-5
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实施了“教育扶贫工程”,开展了老区小学改造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省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农村教育与大中城市和珠江三角洲相比还比较落后,农村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突出,这些已严重制约着我省农村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和人口结构都在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三农”问题始终是上下关注的焦点。农村学校面向农村。为基层社会培养和输送什么样的建设者,涉及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的问题,2005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了取消农业税的重大议案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农村教育”同样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本刊特地编发了5篇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笔谈文稿。其中,前4篇文稿分别从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政治背景以及教育模式与社会的耦合关系等不同角度,扼要讨论了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与发展的路向;最后1篇文稿则从农村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高度,对农村教育研究的状况及其前景作了较为透辟的剖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发展课题。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目标。国际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事例证明,在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体制影响和制约下,应该以教育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探索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文章以为解放农村生产力,使之符合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动力和首要任务;追寻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智力支持与保证;始终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不能继续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本文基于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政策文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体情况、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应做到包含城镇和农村两类户籍群体人员,同时针对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面临升学问题的迫切形式,提出通过分阶段,分情况,从渐进的改革到整体推进,使得这一问题逐渐缓解并彻底解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解决城乡差距过大问题。我国在居民收入、财产、消费、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的制度性根源是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是从制度上变革二元经济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其核心是对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财税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推送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教学之间不适配是当前"农远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农远工程"教育资源开发要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过程、乡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农村师生的实际需要,遵循资源开发的"开放性、适应性、活动性"原则,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师生非正式开发和以"课题"为核心的小组正式开发方法,把乡土文化作为特色农远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和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不断加快.户籍制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进城农民的限制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一限制作用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形成了基于城市市民与进域农民两大身份群体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要破除这一结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必然之举,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与户口直接挂钩的不平等待遇.这正是当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呈现"悬浮"态势,一定程度上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国家政策和意志不能有效深达基层,基层政府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减弱,基层政府"失信"和化解社会矛盾不力,基层政府与农民间因利益链条断裂而导致自我协调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但从本质上而言,基层权力"悬浮"问题实则关乎着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基层治理结构和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几个核心理论命题。解决权力基层"悬浮"问题不是回缩,甚至否定税费改革,而应从其本质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活、教育、安全和心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当前,应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的现代化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农民工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面临众多的困境,这与此群体的社会地位、生存条件和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为了加快农民工的现代化,应从改革制度、更新观念和统筹各项政策入手。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是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教育中的体现。"重点校"政策在推动部分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间、学校间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导致了教育公平的缺失,使得基础教育群体间入学机会不公平,尤其接受优质教育不公平。应从制度入手,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缩小基础教育校际差别,逐步取消"重点校"政策,使公众享受到较为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