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里的“学”是与“教”对举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在新课程的理论视野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关注教、关注一般转移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差异上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教音乐的。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笔者在京城听课时,问上课教师教几年级的音乐,那位教师的回答令我感叹不已:“我不是教音乐的。”我正想着不是音乐教师也把音乐课上得这么好,他接着说:“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  相似文献   

3.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实现高效课堂,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4+1”教学模式。所谓“4+1”教学模式,是指“预学、交流、导学、达成”加“再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如何学。”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在“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中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自学与互学。  相似文献   

5.
这里的“学”是与“教”对举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在新课程的理论视野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关注教、关注一般转移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差异上来。一、关注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热爱学习?1.看教师是否…  相似文献   

6.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又要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教师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学”是“教”的基础和目的,“教”是“学”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7.
胡泉  张义玲 《农村教育》2005,(7):113-113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课改深化的重要手段:“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它告诉我们:评价教学成败最重要的标准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课者应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从关注“教得怎么样”转为关注“学得怎么样”。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虽然津津乐道于“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  相似文献   

9.
一、“会教”是“会学”的先导现代教学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学的先导,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教学要产生这样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挥洒自如;学者,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达到最大发展。“教学生会学”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求教师精通教的原理,既要有...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探究音乐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来达到学生主动“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教”是为了“导”,“导”是为了“学会”、“会学”。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变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学生“会学”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相似文献   

12.
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方法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优秀的音乐教师,仅有音乐的技巧和音乐理论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法不仅是高师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法”理应成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与其它课程相比,“教学法”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其地位得不到解决。从教师到学生,对“教学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是师资奇缺,缺乏理论研究,处于教师不易教、不愿教,学生不易学、不愿学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现三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社会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量增加。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延续多年的知识的“单向输出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及其确立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变化,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就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习惯思维,教师高高在上,是绝对的主动者,学生永远是被动者。这种教育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摈弃。  相似文献   

15.
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但这样说过于简单、笼统。随着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该如何教,教些什么?学生该如何学,学些什么?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符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定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且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动摇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去研究“学生的学”的问题上。在教学中,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成就每个学生,快乐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7.
广大教师历来侧重于对“教”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对“学”的探究。其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和“学会”。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从“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结合专家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模式。即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以学论教”是对“以教论教”的否定和创新,不仅能激活课堂、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无疑给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因教定学”转变为“因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进度。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底气”,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灵气”,必须学会根据当时、当地以及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科书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