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2002,(2):53
《新民周刊》2001年第53期载文《2001年假新闻盘点》。文章说,都说媒体是公器。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成就,媒体自然功不可没,但是,作为“传播中介”的新闻界面对各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我们做得怎么样?假新闻如此猖獗,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是否难辞其咎? 该刊对2001年假新闻执其要旨,痛加挞伐,旨在肃清流毒,以儆效尤。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书养 《今传媒》2005,(5):16-17
自从我采写了《孙武胜,讨工钱讨得出了名》之后,孙武胜就一直被众多媒体持续关注着,就连中央电视台对他都进行过十几次的采访报道。我也因采写此稿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中国晚报特别报道奖、全国省级都市报一等奖。我与孙武胜的“双赢”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关注,有人问我是怎么发现孙武胜的,我说,我发现孙武胜是因为他的性权利”。  相似文献   

3.
“新闻发言人禁说‘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 近日,不少媒体都对四川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下发的《四川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中的这一条款予以报道,不少媒体还将这样的话搬上了标题,以示重视。 “无可奉告”成了“忌语”,的确闻所未闻,起码在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4.
1999年11月1日,牟其中涉嫌信用证诈骗案在武汉开庭审理,有超过300名中外记者参与采访报道。像这次庭审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媒体关注,是多年来武汉新闻界惟一的一次。媒体对此案倾注如此“热情”,意味着“牟其中案”是惯常所言的“卖点”,这表明“受众需求”现在越来越成为媒体的重要驱动力。那么,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在争取读者追求发行量的压力下,如何保持新闻的基本品格?媒体对“牟其中案”的报道是否坚守了新闻最基本的品格之一:  相似文献   

5.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一、独:独一无二1、依托行业资源与信息优势获得独家新闻。和其他大众媒体相比,专业报记者由于最接近专业信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著",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但是提到"公安新闻",我还是首先想到去年"警察打警察"、"警贼勾结"等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些都是过去没有听到的事情,现在一经报出,就非常引人关注,换一个角度说,采写这些新闻的难度也不会比那些正面新闻小吧?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当我第一次听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九个字的时候,十分不以为然。心想,作为一线记者,“基层”本就天天在走。“作风”向来如此,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对;而“文风”更是一个媒体多年养成的,哪能说改就改,改了还是不是原来的新闻了?因此得出结论,这不过又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新闻运动而已。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站“炒作”新闻的能力过分夸大。其实网站只不过是一家新闻“超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其他媒体的“产品”进行集纳编排,然后售卖给网民,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创造性阅读,通过网站发布后再度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站再度将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纳入囊中,兜售给网民。如此循环往复,传统媒体成为辛勤劳作的新闻生产者,网站成为坐收渔利的新闻销售者,但这种销售行为往往被过分解读为生产性行为。  相似文献   

9.
张辛  李强 《青年记者》2006,(9):28-29
近年来,各地都市报风起云涌,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等方面在显然成为影响公众的“主角”。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同城媒体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一个城市的同类媒体编排手法、版面风格越来越趋同不稀奇,但每天的报道内容、结构、采访对象说的话都雷同就很奇怪了,原来,一个不同都  相似文献   

10.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纯属新闻业务范围,只是举例说说新闻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与名人的绯闻轶事无关。所谓“赵本山跟妈妈离婚”,八字由头罢了。 赵本山“要跟妈妈离婚”,这是他自己说的,有某报1999年8月31日署名“本山” 的《赵本山自曝离婚内幕》一文为证。原文如此:“有一天,我就跟我女儿说了,我说我要跟妈妈离婚,你同意不同意?……” 中国人在称呼上的确有那么一点“没大没小”的习惯。有时为了显示亲昵,大人们不惜自掉身  相似文献   

13.
沙敏 《新闻世界》2003,(12):18-18
如今的媒体多种多样.新闻报道的形式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消息、通讯、特写、已不拘束于一定的格式,但在这些报道形式中.新闻的深度报道仍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受到许多读的青睐。缘何如此。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新闻深度报道在复杂社会和事物的纷呈中.具有一定的“分析性”和“解惑性”.应该说具有思维特性的深度报道是新闻记不懈追求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朱爱国 《青年记者》2006,(24):50-50
广播电视类节目,除了纯粹的口播,几乎可以说每一条新闻都具有现场感。有了音像配合的这种直观性,是其他媒体所无法超越的。而要做到这样的鲜活,纸质媒体除了追求新闻本身的“新”之外,还应该在体裁和写作手法的选择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力求多样化。适应这种办报理念的需要,现场新  相似文献   

15.
李芬芬 《青年记者》2016,(27):37-38
新媒体事件触发新闻价值的“激活”
  今年上半年“魏则西事件”触发了媒体关于“莆田系”“百度”“免疫疗法”“部队医院”“医改”等诸多相关问题的报道,推动舆论持续发酵。此前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同样触发了媒体以“酒店”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大量相关报道,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可以说,这些报道的“新闻价值”是被某个事件“激活”的。其实,这个现象以前也存在。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曝出后,“我爸是××”就成了屡被报道的题材,如“我叔是金国友”“我爸就是国法”“我爸是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与“魏则西事件”和“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横向“激活”新闻价值不同的是,这属于纵向新闻价值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
一、媒体竞争催生“新闻报料人”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和媒体息息相关的特殊人群——“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他们有的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专职新闻报料人,也有的是兴趣所及,渴望表达意愿的兼职新闻报料人。对新闻报料人的争夺,甚至  相似文献   

17.
就新闻而言,所谓“可看性”是指新闻作品具有同时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和审美需求的特质,是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鉴赏性的结合。可看性是听众与读者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今传媒铺天盖地信息浩若烟海的时代,研究经济通讯的可看性,对于提高媒体的收听率、收看率,提升媒体形象,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看性与“五个W”的延伸消息的基本构成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五个W”,而通讯则是“五个W”的延伸。读者关注着经济报道的可看性,记者要作的事,就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写作任务,而是要下功夫写出在…  相似文献   

18.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戈公振先生说的。戈公振先生是新闻学先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关于新闻,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唐琼 《大观周刊》2012,(10):219-219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1.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相似文献   

20.
刘伟 《当代传播》2004,(5):93-9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新闻日益受到读者关注,各地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经济新闻版,专业财经媒体也竞相涌现。但是,目前经济新闻报道正呈现出“娱乐化”的不良趋向,对媒体所应遵循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