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六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两次写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多里的长征,究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要写长征的全过程,不直接采访红军,特别是红军中枢的领导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长江作为国民党区报纸的记者,1935年还没有采访红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五十一周年。当我们纪念长征,认识它的伟大深远意义、学习长征精神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是他,第一个外国记者,冒着危险,冲破封锁于1936年6月进入红色区域,采访了经历千难万险胜利到达西北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袖和红军。是他,进行了非常忠实、客观的报道,把根据地的情况、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红军的奋斗目标等等全面地第一次介绍给中国和世界。他写的名著《西行漫记》在帮助当时一代中国青年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方面起了很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不少人受到它的很大影响。而我就是这千百个青年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二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他对红军军事行动作出的惊人的分析和判断,这突出地表现在《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一文中. 1935年,长江那次西北行写的第一篇文章,许多人都以为是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的《成都出发之前》那篇,实际上并非如此.长江经过五十天的长途跋涉,9月2日到达兰州.途中他忙于赶路,忙于采访,顾不上写文章.《成都出发之前》,是他抵兰州后的第七天,即9月8日写的.可是在此以前,9月4日他就写了酝酿了一些时候的《氓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这才是长江这次西北行写的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就写红军北上,可见红军长征在长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1935年8月上中旬,红军集结在川西北毛儿盖一带.红军将向何处去?这是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许多人一直猜测的问题.国民党区的许多军事观察言论,基本上分为东进和西进两派.东进论者谓红军将东出川北,再入大巴山和大别山一带,一面就食,  相似文献   

4.
一拍摄新闻人物,首先要研究新闻人物.这种研究,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新闻人物的过去.我在去年10月进行的《老红军寻访记》系列采访活动中,对要采访的老红军都进行了认真的了解:是那方面军的、长征中的作战以及受伤情况、任职,再从当红军之初到胜利会师都一一了解.等到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庆时,这些老红军个个都成了新闻人物,如《投身革命不动摇》的老红军张海坚定革命到底的决心,拍摄了他向下一代讲述那段难忘经历的和蔼可亲的神情.《唱支山歌忆当年》老红军战士郑寿才忆起长征时,就神采飞扬地唱起当年送红军的山歌.这与采访之前的了解分不开.二是要了解新闻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去年在《老红军寻访记》的采访中,了解到老将军孔庆德对当今的腐败风深恶痛绝,他向人们讲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就痛击今天的不良风气,并一再强调我们的人民还没有富裕,全国还有上千万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于是《老将军心系人民》的新闻人物现场肖像产生了,孔将军心系人民的神情真实地显露在读者的面前.三是要了解新闻人物眼前进行的活动内容,打有把握之战.如获1996年全国新闻摄影新闻人物现场肖像铜奖的《吴天祥在防汛第一线》,作者张宁、叶志卫对这位人民公仆,都非常的了解,在防汛现场,他们终于成功抓拍了吴天祥在防  相似文献   

5.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6.
红色书籍《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讲述了母亲和她的红军战友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事迹,读后催人泪下,该书是21世纪又一部红色经典,非常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说:"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英勇、牺牲和忍耐贯穿它的主旋律。"对于开国少将李中权一家来说,当年在母亲的带领下举家参加长征,5人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事迹,就正如他母亲王理诗的名字所寓意那样,为革命的理想信念谱写了一首英勇的壮丽史诗。  相似文献   

8.
彭博 《河北广播》2006,(6):30-3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二伟大史实,追记红军故事,宣传长征精神,从今年8月开始,河北电台新闻频道陆续派出十名记者,兵分五路,历时两个月,累计行程上万里,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从红都瑞金到古城遵义,从湘江两岸到赤水河畔.从泸定铁索桥到茫茫大草地。从甘肃会宁到陕北吴起……记者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不畏路途艰险,跋山涉水,冒暴雨、躲塌方、战酷暑、斗蚊虫,并克服水土不服、饮食不惯等等困难。以长征精神采访长征,满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采访了当年的老红军、红军长征的见证人;采访了时长征深有研究的军史专家、党史专家,于今年10月11日开始,在每天早八点的《燕赵论坛》节目中。推出了十集系列专题节目《辉煌的历程》,以历史的笔触、丰富的表现手法、翔实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长征故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长征精神。节目播出以后,受到了听评专家和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在采访长征、报道长征的同时,各位记者的心灵一次次地被震撼,他们感动的泪水和艰辛地汗水,一同洒在了英雄鲜血染红的热土上。采访归来,意犹未尽。他们又纷纷拿起笔,把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以表迭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今年十月十日,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五十周年。在迎接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我国最早实地报道红军长征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大家知道,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曾报道过红军长征;除此之外,近年来又新发现了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的七篇通讯:《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徐海东果为肖克第二乎?》、《红军之分裂》、《毛  相似文献   

10.
说起陈铎,恐怕是妇孺皆知了。这位著名节目主持人的翩翩风度,高雅气质,纯正声调不知倾倒了多少热心观众:在香港街头,一群人把他团团围住,警察以为是出了什么事,走上前去一看,才知道是让陈铎签字留念;在游览漓江的船上,几位外国朋友纷纷要求与他合影;在黄果树,有位来自台湾的老人,见到陈铎,马上立正、脱帽、三鞠躬,这情景让陈铎不知所措,他急忙搀起老人问个究竟,原来,在台湾民间流传着由陈铎主持的电视连续节目《话说运河》的录像带,祖籍德州的父老乡亲,每年都要聚会一次,观看其中《德州》一集。身在他乡的骨肉同胞能在屏幕上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百感交集,抱头痛哭。此时,竟然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的为他执著地访问长征的“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索尔兹伯里一直铭记着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关于长征的意愿:“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他矢志做斯诺意愿中的“有人”。1984年,他专程赶到我国,毅然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然而,他的此举是何等不易。昔日长征路,不少地段至今依然艰…  相似文献   

12.
<正>1983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虹云和陈铎老师绘声绘色的解说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其语言所展现出来的气势、韵味、意境和画面感让我深深地折服以及无限向往。那年,19岁的我仅仅是一名播音战线上的新兵,因为一部《话说长江》,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我便早早地坐到单位办公室那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翘首以待。所以,从业三十三年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初.为纪念建军85周年,《解放军报》视觉新闻专版策划了《最后的红军》系列报道。在随后的40多天时间里.我辗转于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与陕西,采访了92位老红军.后在北京采访了15位老红军.共计采访了107位老红军。对我来讲,采访的过程,是一次对党史、军史与中国革命史具体的、形象的再学习。通过采访,我对我们这支从红军走过来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方立霏 《北京档案》2006,(11):12-1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当毛泽东的豪迈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还在几代人心中回响,当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带领的"我的长征"队伍还行进在70多年前的老路上时,2006年8月1日,一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档案史料展在一个正在建设之中、尚未被公众认识的公园里隆重展出了.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公众人物,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首席主持人白岩松,这段时间显得比过去更为忙碌:除了策划、制作节目,来自新闻界同行们蜂拥而来的祝贺和采访,也占去了他不少时间。—因为他刚刚获得了中国新闻的殊荣: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相似文献   

16.
《档案》2006,(3)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陇南市广播电视局和市档案局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红军长征在陇南》于2006年6月24日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投入拍摄。市档案局副局长祁波带领摄制组一行5人,沿着当年红军在陇南的足迹,首先抵达宕昌县哈达铺镇拍摄了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曾住过的同善院、邮政代办所等旧址。摄制组在哈达铺镇上街村采访了回族妇女马玉英,拍摄了她讲述当年婆婆给红军做锅盔吃的情景;采访了哈达铺中学校长柳春才,听他讲述他爷爷柳英当年参加哈达铺苏维埃政府组织的游击队与敌作战的动人故事;采访了宕昌县党史办副主…  相似文献   

17.
《新闻窗》2006,(1):F0002-F000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主流媒体.于2005年12月18日启动了大型采访报道——《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贵州日报、贵州电台、贵州电视台的记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四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不光写红军打仗,还从不同侧面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其他工作,如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以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等等,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红军的政策、主张和活动。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长江对红四方面军1935年四五月间在江油、平武一带的活动,作了这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百集系列专题片《英才的故事)摄制组,在去年的某一天来到了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家采访,今天这一节目的主持人是个9岁的小女孩。身穿运动衣的小女孩与何振梁面对面地坐在沙发上,她先进行自我介绍:我叫马宁歌,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的采访由我来完成。何振梁看着这个招人喜欢的小女孩仰天笑了,他一生中面对过无数大记者、名记者,可是第一次面对9岁的小记者。一老一小互相交换礼物后就开始了采访。在导演、灯光、摄像的包围下,宇歌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地用极其标准的普通话首先提问:“何爷爷,您年轻时是运动员吗?”何…  相似文献   

20.
陈媛媛 《记者摇篮》2005,(3):49-49,3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