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因为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速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化的教导性决定传媒所表达的文化规范和价值理念,对受众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媒介女性形象的建构有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建构意义和模式的功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利用受众非常熟悉的价值观念创造一种东西。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象征反映了性别文化作用于社会生活以及性别制度作用于时代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它们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3.
凌菁 《东南传播》2011,(11):51-52
“性别与媒介”研究一直是我国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话题,目前我国“性别与媒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媒介女性形象问题的探讨上,对女性传播者、受众以及媒介生产中形成的非均衡性报道的成因、媒介对性别意识建构等方面探讨的不多,本文通过梳理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目前我国“性别与媒介”研究存在的困境,并对其进行反思,试图拓宽“...  相似文献   

4.
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视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掩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因而从对电视广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女性身上,可以一定程度的窥探电视媒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解读女性作为独特社会文化群体是如何传达时代的声音的。 当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电视广告中已经出现独立、自信、美丽的现代职业女性形象。但由于受到性别心理差异和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女性形象的“物化”倾向和“性别歧视”倾向仍然严重存在,强烈的性别角色差异形成了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本文从传播学、社会性别学以及女性意识形态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的广告女性形象分析入手,试图解析当前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类别、原因以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并对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未来变化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7.
张文鸯 《新闻界》2014,(2):29-32
建构女性话语权,是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之一,女性媒介话语权就是女性利用传播资源表达自我主体意识的权力。新媒体时代,女性媒介话语权不仅缺失,而且还存在异化现象。女性媒介话语权建构的路径主要有:增强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唤起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提高媒介素养,完善媒介监测机制;培养女性意见领袖作用,提升女性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以男性话语为传播中心的大众传媒领域,女性报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第三类女性”报道是以介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第三类女性”为对象的报道,她是男性理想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自我理想形象的融合。这类报道对于在大众传媒中重新建构女性形象、维护男女两性平等、女性意识发展与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另一层面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选手谷爱凌为个案,基于341篇新闻媒体报道和11980条新浪微博评论的词义共现网络分析,采用文本分析法从自塑和他塑两种视角解读其媒介形象,为新时代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建构提供策略参考。研究认为:谷爱凌的自塑形象是独立自律的成功女性运动榜样,具体建构路径包括专业竞技领域的性别平权、从原生家庭汲取女性鼓励、拥抱商业并重新定义美与时尚以及主动进行女性体育发展的议题设置;谷爱凌的他塑形象是友善、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体育形象大使,具体表现为热爱并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传播关爱队友、尊重对手、挑战极限等奥林匹克精神,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与Z世代粉丝平等友好互动。由此提出新时代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1.
杨晓青 《大观周刊》2011,(37):40-40
我们于历史书中很少能看到女性出场。因为在政治、经济及战争领域,女性的参与较少或极少。可是在形形色色的媒介中,女性却频频亮相。女性往往是媒介创作、描绘和表现的主要对象。那么是否可以说,在媒介领域,由于女性的频频出场,女性就与男性取得了平等的地位?从古至今,社会总是以某种标尺类型化地规定美女形象,尤其是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媒介。对于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历来媒介对于美女形象建构出的刻板印象,所反映出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生活。  相似文献   

12.
谈谈我国受众媒介接触与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分析了近年来多次调查中受众媒介行为的性别差异及调查者不同的结论后,指出,在各种媒介接触和使用的日常活动中,不同性别的受众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某种系统性的兴趣偏好,男性受众对于新闻类传播内容的接触和兴趣,往往强于女性,而女性受众对文艺类传播内容(戏曲除外)的接触和兴趣则要强于男性受众。某些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受众在接触媒介的类型、和时间频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女性更多地使用电子媒介,而男性使用印刷媒介的比例高于女性等。作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非性别因素(如女性的整体文化程度、妇女的闲暇时间等)引发的。  相似文献   

13.
刘荃 《传媒观察》2011,(4):38-39
"网络豪放女"和"XX门"是近几年来广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其表征都是对性别形象尤其是女性性形象的暴露与消费。这些性信息不仅存在于网络中,而且会渗透进传统媒介并迅速传播,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豪放女"与"XX门"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feminism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它竭力主张女性在公共事物中的同等参与,向旧的传统思想挑战。女性主义传播目的在于唤起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在媒介宣传上得到应有的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营造多元的传播空间与传播视角,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近几年来博客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弥漫与家喻户晓,已经将个人——互联网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有学者论述:现代工业社会中.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传播,传媒往往通过有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也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因而女性主义思潮便很自然地与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开始自觉反思传媒领域内的女性问题。本文以《美丽达人》、《女人我最大》为例,全面地分析此类节目中的“女性主义”观照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第三类女性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雯 《现代传播》2003,(2):47-4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解放意识日渐鲜明地进入了新闻传播领域。女性主义者在逐渐改变与男性的二元对立,寻求社会解放的同时,也在改变自身在大众传播中的边缘状态,重新建构女性自身权威,在媒介中寻求与男性世界的平衡支点。本文通过考察研究女性主义、第三类女性报道在媒介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明确女性并非客体或传播的靶子,女性应当与男性共同撑起大众传播的天空。  相似文献   

17.
郭海英 《出版广角》2016,(23):86-88
在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转型,男性与女性的境遇和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大众传媒对男性形象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与男性认同:男性特质的营造和重构》一书深度剖析了西方媒介传播下的男性特质,探析了媒介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营造与重构,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该书对中国男性媒介形象的探讨和研究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广告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文化影响力日益提高和女性意识的日渐崛起,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研究已经成为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美国近期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广告中从性别上分析女性独个儿或与其他女性在一起做装饰品的占70%;而我们国内一些调查也显示,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