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民参政会成立后,根据《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赋予参政员的权利,傅斯年向国民参政会提出了一些提案。提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关注民生,努力解决因抗战而形成的难民问题;竭力澄清内政,促成抗战的最终胜利;关注官僚腐败问题,揭露孔氏贪污;在其他方面也有提案提出。但傅斯年是一个历史学家,不是政治思想家,他在国民参政会中的提案只是出于他的亲身实践和感性反应,并无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1938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内的国民参政会。在国民参政会存在期间,傅斯年作为参政员和驻会委员,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政治信念的驱使,力图消除政治弊端,积极行使质询权,最终将劣迹斑斑的孔祥熙赶下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3.
林森是国民党元老之一,自1931年12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43年8月逝世。在他参加的国务活动中,出席国民参政会并发表训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森身为国民参政会的倡导者之一,早在1932年他就力主召开国民参政会。1938年他在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促使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同年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这一条例;林森作为国民参政会的积极引导者,曾多次亲临会场致开幕训词。他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明确指出了国民参政会的性质、任务与工作方法,其特点是高举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旗帜、对抗日战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强调团结抗日、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包容了各抗日党派的代表,在林森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中找不到任何公开指责、批评共产党的言辞,由此也可看出他与此相关的一些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4.
1938年7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民参政会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虽然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是抗日时期,国共两党以及和各抗日党派进行政治联系和政治对话的场所。国民党政府召集的国民参政会共四届十三次大会,到1948年3月正式结束。抗日战争时期召开了三届十次大会。本文仅就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上为抗日民主、团结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复杂的斗争作一探述。国民参政会的召开及性质抗战之初,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比较积极,但在民主改革方面却是“犹抱琵琶”,民主之门略开一线,迫于人民要求全国团结共赴国难的呼声,在八·一三上海抗战后,国民党中央决定中央政治会议暂停,成立国  相似文献   

5.
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王新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建立了国民参政会作为最高咨询机关。本文对国民参政会在抗战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国民参政会是全国团结抗战的产物在抗战初期,国民党虽然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抵抗,但由于它推行的是一条片面抗...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决定了国民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才能抵御日本入侵。扩大政治参与是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国民参政会正是其因应抗战局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的紧密合作使两党政治形象均得到积极提升;其后,由于国民党既无法满足各政治参与力量的愿景,又无法改变自身顽疾,使国民参政会在形塑国民党政治形象过程中的努力大打折扣,而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提出的一系列诉求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政治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国民参政会在国共两党形象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证明了在近代中国,执政者在面临权威与权力双重危机情况下进行变革的困局,也使中共革命胜利的意义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7.
论国民参政会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参政会的成立,有助于改变国民党一党专制政体,实行政权的有限开放。各党各派围绕抗战、民主、团结而提出的提、议案,成为制衡国民党、维护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党派围绕参政会所进行的斗争及其策略导致了国共力量的消长,并最终发展为联合政府运动。  相似文献   

8.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为了团结国内民众和各种政治力量而成立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准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的成立为各种政治力量参与国家政治过程提供了一个平台,是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但是由于国民参政会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其参政议政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黄炎培积极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大会期间的各种组织,履行参政会闭会后作为参政会驻会委员会委员的各种权利,向参政会提出议案,为挽救国家民族危难而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10.
国民参政会作为中国战时民主的象征,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国民参政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美国"压力策略"的推动。文章以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大会为例,探讨抗战时期美国的"压力策略"对其的影响,由此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是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其听说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了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学生参与状况,并探析了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四大方面措施,以期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12.
The growing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has provoked an interest in the academic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coming from non-English speaking universities. Fashioned by theory and research as a group with “problems”,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re depicted as in constant need for help, and unsatisfied with Western academic practices.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potentials of computer technologies have turned toward the ways computer technologies might facilita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By taking for granted the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students’ dissatisfaction with traditional academic practices because of students’ cultural/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is approach fails to explore 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other stud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s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ne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na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academic spaces that would challenge the approach that offers computer technologies a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by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develop a new framework to consider all aspect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Empirical component of the paper offers several possibl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students’ academic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3.
曲延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1):13-16,20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民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国民革命中国共两党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国民革命还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但同时应当看到,国民革命后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project examines students' reactions to in-class discussion as an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b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practices on communication-based skill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that active prepa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 discussion can be linked to students' reports of improved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Conclusions suggest that discussion can be a useful addition to cross-curricular programs (such as writing and spea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and standalone courses (such as public speaking).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5.
论战后国民政府的"美债"与"美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美国和国民政府为了各自的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国民政府从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美债”和“美援”,“美援”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而美国通过这种援助加强了对国民政府的全面控制。但所有这些“美债”和“美援”,却无法挽救国民政府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崩溃。  相似文献   

16.
时至1920年代初,国民党政治势力在南方的影响依然相当有限.正是孙中山采取了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策略,才为其后北伐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相应的政治基础.然随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暴露了其推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并采取了大规模的整理党务与清党运动;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仍使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一只能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18.
张安  房彬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2-105
抗战前期,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日军无暇顾及,国民党顺应了全民族抗战潮流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党对其敌后根据地苦心经营等。但其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这是因为国民党不具备坚强的抗战领导核心,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军队也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支柱,根据地政权不够稳固。  相似文献   

19.
20.
2012年是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年,是国民党继续执政还是民进党翻盘,谁都不能确定。文章对国民党未来五年大陆政策和大陆相应的对策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