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人是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题。人物纪实片以人为本,把个体的人置于前景,并通过纪录人的真实生活来探索人的本性,这是纪录片创作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中国的电视人物纪实片正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时代,从电视文本意义看,正越来越符合作为传媒的电视特质。众所周知,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驾驭结构的能力。人物纪录片的采编过程,是选择素材、提炼主题和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的过程。有人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选材的起点,其用意就是说要全局在胸、宏观在握地站在政治、时代和历…  相似文献   

2.
庄明 《新闻爱好者》2005,(10):48-48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收视率不亚于电视剧,说明这个民族有较高的化水准;一家电视台制作纪录片节目的水平高低,标志着这个电视台制作节日的能力。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纪录片在影像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尹旭 《新闻前哨》2012,(2):99+104-99,104
纪录片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者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运用纪实手法的技巧。纪录片遵循真实再现的创作原则,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景,因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那些思想性强、艺术品位高的纪实作品,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戏剧性因素——纪录片新的魅力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在听故事时都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背后的深层东西。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瑞每年都要选购一些中国纪录片,重新剪辑和编辑向全世界播出。他认为与欧美纪录片相比,中国纪录片往往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此观赏性比较差.所以必须重新剪辑包装。这反映出中国纪录片的“软胁”是缺乏讲故事的能力。而强化故事中的戏剧性因素又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严瑶 《青年记者》2007,(6):78-78
都市人可以不看故事片,但必定会看纪录片。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录片开始走入了一个“好心人帮可怜人”的怪圈,说些市民的家长里短,道些个人的不幸身世,为煽情而煽情,为猎奇而猎奇,一旦见有被访掉眼泪,镜头迅速推上去,盯住不动,反映出强烈的窥视欲,使当事人在事后观看时显得很尴尬,大搞“城市悲情”。纪录片其实很精彩,如果把纪录片定位于平民百姓,并在概念上再宽泛些,在形式上更多地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就会叫好又叫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任辉  刘珊 《今传媒》2016,(9):100-101
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上了议事日程。电视纪录片作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该论文在梳理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是新时期在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契机,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纪录片的成熟发展而言,我国纪录片的探索进程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迷茫的地方。文章以《第三极》纪录片为案例,分析此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叙述方式,技术标准和商业运作策略,希望后期的纪录片可以参照,由此在我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形态的根本是题材与体裁的双重作用,并与纪录片体裁的容量、纪录片的美学规范与意识形态的把握相关;与此同时,合适的纪录片形态需在选择合理的体裁规范与媒体情境中考虑最佳传播效果的获得。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的导演是一个在选择人物、事件的现实片段下主动制造意义和进行电视化表述的人,区别只在于你选择得是否有效和表述得是否得体上,以及观众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上。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问题是构思,而构思的核心问题是纪录片的视点问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是广播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纪录片的生产、制作及播出效果备受业界关注。纪录片生产制作能力成为业界衡量媒体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今天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向小众化、专业化迈进的过程中,纪录片的市场价值成为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对于纪录片内容创新和市场化探索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作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传播学、营销学理论、方法和纪录片的营销现状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阐述了纪录片营销创新对于纪录片市场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纪录片市场化过程中主要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做好纪录片营销是纪录片市场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做好市场分析、细分受众市场、增强销售能力等创新营销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张闯 《新闻世界》2014,(4):265-266
电视纪录片的属性与政治传播需求是息息相关的,电视纪录片需要在政治传播的引导下实现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控,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制作过程中,电视纪录片与政治传播的联系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强调“原生态”再现,并不意味着编导者的不介入,因为纪录片所记录的真实已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而是化成影像、化成屏幕形象的真实了。如果为追求“原生态”再现而排斥编导者对生活的选择和提炼,观众看到的纪录片就无异于自娱自乐的家庭录像了。其实,真实记录不光是一个“原生态”还原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一个题材思想价值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收视率成为栏目纪录片适应大众传播生存状况的风向标,栏目纪录片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研究因而进入我们的视野。当前电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和制作技  相似文献   

14.
画面语言是电视纪录片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如何将纪录片纪实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需要合理选择拍摄角度,利用丰富的画面语言,表达多种纪录片情感。媒体工作者必须利用镜头、文学和声音三种不同语言,立足于人们文化精神需求角度,拍摄有深度、有含义的纪录片,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本文以画面语言表现形式为基础,重点研究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表达效果,并结合目前纪录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阎安 《声屏世界》2011,(10):41-42
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曾有过纪录片究竟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的论争。近年来。随着创作理念的更新,我国当代纪录片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生产营销运作机制和批判力度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纪录片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变迁更引人注目。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轨迹,对生活纪录片创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献类纪录片在我国的纪录片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它的创作理念和价值构建自有一番别样的风景。本文以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为例着重阐述了文献纪录片的意义、发展近况、史料考证与选择、口述历史的作用、细节运用等多方面义理和总结分析,为此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血色海豚湾     
《海豚湾》是2009年首播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日本有一个名叫“太地町”的美丽海湾,却因为当地渔民对海豚大规模的捕杀而成了全世界闻名的“屠宰场”,其中揭露的对海豚灭绝人性的屠杀足以让每个观者齿冷。在2009年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该片赢得观众选择大奖,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紧密结合作者在拍摄凤凰卫视三部纪录片过程中的切身体验,论述了电视纪录片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创意与策划能力,观察与发现能力,现场语言的快速组织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以及画面编导意识等.  相似文献   

19.
自从《望长城》问世之后,加上一批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纪录片又先后在国际上获奖,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又使不少人有了些困惑。在娱乐节目继续保持较高的收视率,电视剧不断有长篇巨作出现,谈话类节目近年来又异军突起的情况下,纪录片的收视率为什么迟迟难以提高?本仅以纪录片的创作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