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体育与体育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起全国体育课程改为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好体育健康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中,出现只重视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忽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与集体主义等问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也是实现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中小学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中具有特殊使命.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个性,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5.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体育课程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它充分地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心能力整体水平提高为目标,教师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都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全过程地关注学生健康体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力求把健康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金立红 《小学生》2010,(10):5-5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会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两个迫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谢静月 《江苏高教》2002,(6):99-101
创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及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新体系,是当前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两个迫切问题,高校体育应通过确立“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实践并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及体育教育服从、服务于健康教育等新理念,消除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误区,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形式,构建体育课程新体系,将高校的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体育技能教学的意义 体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中小学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担负着“育体”和“育人”的双重功能,通过体育技能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能够适应社会的终身体育锻炼者。  相似文献   

9.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1、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依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解、中学体育健康基本理念和高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转变观念、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健康的心理,以适应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体育课的有力补充,通过有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巩固、发展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挖掘潜能,展示特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健康是人生存、发展、创造之本.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体育"与"健康"合而为一,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道德品质和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关键要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诸种因素,处理好培养学生体能、运动技能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处理好体育活动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的养成教育加强了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有益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树立“健康第一”,养成良好的身体,心理的健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为实现教育目标,采取教育的策略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培养养成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西宁教研》2002,(1):26-26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相似文献   

16.
体育生活方式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对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提出的时代必然性,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主线,创造、构建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同时又取消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规定,学校体育要“打破单纯传授运动技能教学”,这些情况难免使人产生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偏见。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体育的基本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决定了运功技能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同时,动作技能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健康第一”是当前社会时代下体育课程和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通过对体育课程和健康课程长期以来的课程目标取向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与增强体质、运动技能学习、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学习评价体系及与该课程本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如何理解“健康第一”主流价值取向和如何在体育课程实施中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学校在保证将疫情阻挡在校门外的同时,还应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贯彻到教育系统各个层面,提升我国学生群体健康素养水平。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利用好《体育与健康》课作为载体课程,实现健康与体育从理念、情感、形式、内容等多维有机融合。从强化体育服务于健康的理念,教学目标锚定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育素养的提升,教学内容注重健康与体育知识、技能的糅合贯通,课程设计基于能力的培养,学业质量评价体现习得、活用、探究的过程和结局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国外体育课程标准的设置及其对我国体育教学带来的启示。利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外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归纳分析。主要结论:国外体育课程标准主要呈现出体育与健康合一模式、体育与健康分设模式、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分设模式三种;国外体育课程的共性特征在于:健康与人的身心发展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重视运动习惯与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强调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和提高运动技能,注重以学习领域划分课程和积极倡导户外运动。建议充分吸取其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体育新课程全国性顺利实施与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