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晔 《钓鱼》2008,(7):24-25
从小就是吃饲料长大的草鱼不知草为何物,在此背景下用草鱼饵钓草鱼形同虚设。用一种饵料喂鱼,时间长了,鱼被驯化了就不吃或很少吃其他饵了,所以钓鱼比赛要找到原塘颗粒,否则饵不对路。后来出现了调塘——赛前用一种饵反复钓,造成鱼对其他鱼饵的抵制。偏口鱼难钓,难在不知道鱼偏向哪种口味,就是知道了腥或香,也只是皮毛而已。  相似文献   

2.
罗有年 《钓鱼》2006,(18):56-56
挪威的拟饵绝大部分是鱼形或仿鱼形,这绝不是偶然的。挪威的海洋鱼、半咸水鱼、淡水鱼通通都是冷水性肉食类鱼。其习性是大鱼吃小鱼。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就是“鱼吃鱼,不腥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沙”了。  相似文献   

3.
衣善新 《钓鱼》2006,(3):20-20
钓组入水后,不知鱼要吃哪粒饵,不知鱼用多大的力吃饵,不知鱼吃饵后向哪个方向移动,也不知鱼要移多大距离。水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些具体情况的不同,引起的标尖反应也会不同,这里说的灵敏度,不是说鱼的某一次吃饵引起的标尖反应的大小,而是指钓组中,饵钩向多个方向移动产生而标尖沉浮变化的综合评价。首先,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鱼吃饵后抬送饵钩或鱼在饵钩上方吸饵时的浮标反应,这种反应大家都称它为送标。钓组送标能送多高?这要看子线的长度、调目钓目的目数多少及其他相关情况。我们假设送一粒饵能压沉标尖4目,假设上下钩的距离大于标尖4…  相似文献   

4.
覃建谋 《垂钓》2005,5(1):34-34
众所周知,鱼一般都爱吃腥、香、甜、酸等味道的饵,而很少听说有喜欢吃苦味饵料的鱼。而艾草是生长在南方山区的一种野草。有青杆灰白叶和红杆青黑叶两种,晒干燃烧后能散发出又苦又辣的浓烟,可熏蚊虫,根可以人药。嫩叶虽苦,但味道清凉,可作为野菜食用。少吃可以清凉解毒、促进消化。但吃多了容易拉肚子,长期吃人会产生浮肿。  相似文献   

5.
平时我们主钓的对象鱼,除鲫鱼外还有鲤、草、鳊、青等。这些淡水鱼,有其共同的基本生活特性:①都是以吸食或吞食的方式将饵食吸、吞进嘴里;②在吃钩时叉卜分机敏,一旦感到有异物时,就会即刻吐饵游走;③视力偏弱,但对白、红、黄色又很敏感;④对活食包括人为造成的活动着的饵食摄食欲望强烈。所以,如能准确掌握鱼的这些基本特性,在装配传统钓钓组时,设法尽量提高钓组的灵敏度,减少鱼咬钩时的阻力和异物,并再在钓组中增加一些敏感色彩,定会使鱼及早发现食物并顺畅吸食大胆吞饵,从而提高钓获率。  相似文献   

6.
张之晔 《钓鱼》2013,(22):24-25
蚯蚓用作钓饵历史悠久,概括起来有4个特点:腥膻味重,啥鱼都吃;大小合适,持钩性强;取之方便,装钩简单;蠕动活饵,能逗能守。缺点是不卫生,有破坏生态之嫌,所以竞技钓鱼禁止用虫饵,包括红虫、蛆、米蛀虫。不过人工养殖,成了商品饵的蚯蚓就不在此例了。商品饵出现后有了"蚯蚓鲫""红虫鲫",将加工后的蚯蚓粉、红虫粉、鱼粉、虾粉添加到以米豆麦黍薯为主要原料的鱼饵中就有了腥饵、腥膻饵和腥香饵。然而粉状饵与鲜活的蚯蚓是两回事,有味无形,没有体液,不再蠕动的蚯蚓饵与其他商品饵毫无  相似文献   

7.
水不要深,有鱼则行;饵不在精,鱼喜则馨。只要是粮食,鱼都吃;但是否它会吃,喜吃,抢着吃,那就不一定了。 最近,我遇到一位钓手,他告诉我:其面饵不仅主料玉米面、面粉堪称上等,而且还添加了炒黄豆粉,炒花生粉,特别还添加不寻常的粟壳(鸦片烟  相似文献   

8.
锡纸钓鲅鱼     
《中国钓鱼》第四期刊出顾岳刚和毛喜良钓友的《蓬莱海边钓鲅鱼》一文,所及钓鲅技法甚佳。这里想补充两点,与二位钓友磋商、探讨。 其一,鱼类有较强的嗅觉,钓淡水鱼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诱鱼咬饵上钩的。但对于以食用荤食活饵的海水鱼来讲,“活”是第一位的。饵只要是“活”的鱼没有闻到气味也会很快冲过去抢食。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还不知什么味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根据这一特点,我和我的钓友们在钓鲅季节,除了顾、毛二位钓友提及的用小白鳞鱼做饵外,大多还用香烟盒里的锡纸剪成小鱼状或干脆剪成一个小纸条,用线或胶绑粘在钩上。…  相似文献   

9.
郅辽 《钓鱼》2007,(3X):12-13
关注结合部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锅状水底,浅则少鱼,深又不达,竿长莫及,只能钓不深不浅;就一支浮标,鱼情复杂,信号不规范,调灵了不行,钓钝了也不行,只能钓不灵不钝;窝子里有鱼是肯定的,但不咬钩,远处有鱼不知道何时进窝,钓这种鱼就是窝里窝外,钓饵区边缘;雾化诱鱼,可是上有白鲦下有小鱼,钓鲢鳙就是半水,钓不上不下;鱼情难测,有吃腥的,有贪香的,哪一种饵都有偏颇,所以有腥香型鱼饵,合二为一也是结合。  相似文献   

10.
看了《中国钓鱼》几篇有关鱼吃鱼肉的文章后,我觉得鲫鱼、鲤鱼、草鱼吃鱼肉并不是怪事。我经常碰到一些钓友用虾仁专钓鲫鱼或者专钓鲤鱼和草鱼。这些鱼类本来就是杂食性鱼类,用各种荤饵钓到这些鱼种不足为怪。很大一部分钓友衷情于使用万能饵——蚯蚓钓鲫鱼、鲤鱼或草鱼,但专门用蚯蚓或其他荤饵钓鳙鱼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有时用菜籽饼等粉饵打窝诱鱼,用蚯蚓做饵也偶尔能钓上鳙鱼,大家都知道,并不是鳙鱼去吃蚯蚓钓上来的,而是鳙鱼吸食粉饵误将挂蚯蚓的钩吸入口中,而误打误撞将鳙鱼钓上岸的。  相似文献   

11.
管察 《钓鱼》2006,(21):26-27
先腥后香再本味,是竞技用饵的基本规律。腥和香都有刺激鱼的嗅觉.然后是味觉的作用.可是鱼诱来之后能不能留住.就不是腥和香能胜任的了。本味饵的出现为我们把鱼留住做了注脚——鱼最终接受的是平常吃惯了的东西.腥香诱鱼,却橇不开鱼的嘴巴。本味饵与基础饵肇始于1999年昆明第十五届全国钓赛的原塘颗粒.是在鱼腥香不理.而由地  相似文献   

12.
晃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4):23-23
用商品饵钓鱼会遇到一种情况:鱼轻微触动钓饵,但不把它吞进嘴,浮标出现一次或两次微弱鱼讯后就没有动作了。此时钩上的饵还在,可是鱼再也不咬钩了。对此,有经验的钓手会拖动一下钓组,这样饵一晃动,鱼就咬钩了。  相似文献   

13.
全球数以万计的物种中,鱼类是一个纷繁的大家族,其名其状非水产专家难能说清。然而,人们对常吃的淡水鱼应有所了解,可是仍然有人鲢鱼、鳙鱼不分,鲤鱼、鲫鱼不辨,青鱼、草鱼不明……因此在市场买鱼或在餐馆吃鱼时难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4.
杨伯诚 《钓鱼》2006,(4):34-35
非鱼使用什么饵料,就有了很大的帮助。料喂养罗非,我每次都向鱼老板索取一些四、饵求于精对口更灵俗话说“一方鱼吃一方饵,一方饵钓颗粒饲料,掺和相应数量的粘粉,到喂养鱼谚有“钓多或钓少,全凭位置好,一方鱼”。罗非鱼长期吃喂养的食物,养成点附近下竿,次次都获丰收。鱼儿咬不咬,关键在饵料”,可见鱼饵的作了对喂养食物的偏好,垂钓时就要对症下在不喂养的池塘或河渠、湖泊、水库用在垂钓中是非常重要的。罗非鱼属以植药,采用喂养的食物作诱饵和钓饵,肯定垂钓,就要精心选用诱饵和钓饵。虽说罗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能获得好的…  相似文献   

15.
水库涮溪哥     
任志新 《钓鱼》2005,(19):21-21
“涮”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洗涮衣服和吃涮羊肉,但钓鱼人创造性地用之于鱼吃饵的一种动态——一吸一吐的动作,称之为涮饵。在竞技比赛中,钓友们对这种钓了放,放了又钓的猾口鱼涮饵引起的空竿是深有体会的,动了不少脑筋,但效果依然不佳。  相似文献   

16.
蘸饵     
张炎冰 《钓鱼》2012,(20):16-16
蘸饵,上饵技术之一。传统钓鱼都是手上饵,以包和套的方式藏钩于饵。可是饵大了、硬了以及味不对路就没辙了。于是有人在鱼嗜香,不吃蚯蚓、虾等腥饵时备一小罐,内盛炒熟后碾碎的芝麻或糕饼碎屑。遇鱼不吃腥饵时将装了蚯蚓的钩在芝麻粉中蘸几下,这样蚯蚓表面粘满了芝麻,抛钩后鱼就咬钩了。  相似文献   

17.
垂钓中经常听到不少钓友抱怨不是钓不上鱼,就是跑鱼,其因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有些因素却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 一是饵。有的人对这个问题不重视,不管什么饵,拿来就用;或凭个人想像随便调点就用,所以造成不上鱼。因为鱼的品种不同,喜爱吃  相似文献   

18.
钓鱼论虾     
朱剑飞 《钓鱼》2013,(15):24-25
钓鱼常常与虾分不开,从以前的单纯用虾做饵,再到虾粉,以及路亚中的拟虾饵,使得鱼与虾愈发的密不可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事实上大鱼不但能吃小鱼,也是能吃小虾的,尤其是河里的草虾更是大鱼的最爱。我发现,钓鱼中有了虾的帮助,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杨天举 《钓鱼》2007,(6X):31-32
野钓的主要对象鱼是野生的鲤、鲫。这二种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最多的淡水鱼。其适应能力很强,可生活在沟塘江湖之流水静水、清水浑水、肥水瘦水等各种水域。我国从南到北,的水域都有它们的踪影,且四季可钓。野生鲤、鲫的食性很杂,动植物饵料都吃,成鲤尤喜螺蚌等腥型荤饵。但不同水域之鱼,其食嗜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20.
马建华  曲奎强 《钓鱼》2004,(6):46-46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采用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逐渐增大调目的方法做如下实验:设单饵重量为2目,双饵可以压在4目的标尖,当调0钓2时,4目饵重加相当于2目的钩重由池底承担,鱼吃饵的力量必须克服上述6目重量鱼漂才会有动作,钓组的状态属于较迟钝.增加调目变成调2钓2,鱼吃饵只需要克服4目的饵重鱼漂就会产生动作,此时钓组不灵不钝:增加调目调4钓2,一饵重由鱼漂承担,鱼吃饵只要2目饵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