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云南新文学史上,作家马子华是创作甚丰、影响颇大的重要作家之一。三十年代在上海他曾加入过“左联”,同鲁迅、胡风、周扬、田间、艾芜等著名作家有过较多的接触。在上海主编过大型进步文艺刊物《文学丛报》,并在此期间发表过许多作品。如中篇小说《颠沛》,短篇小说集《笔伐集》、《路线》,长诗《骊山之夜》,新诗集《坍塌的古城》。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他的子民们》,在文艺界引起了反响。子华先生在一篇回忆“左联”时期的文章中写道:“当我的长篇小说《他的子民们》出版以后,茅盾先生在《文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史上,发表柔石《二月》的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值“革命文学”论争进入尾声、左联成立前夕,是文坛比较微妙的阶段。在当时创作题材普遍“政治化”之时,柔石与一些作家却依然沿着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路子走下去,成就出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如《二月》、《倪焕之》、《黄金》、《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等,远离  相似文献   

4.
《北斗》是左联的机关刊物,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星空上的北斗星。丁玲于危难之际受命主编《北斗》,她在党的正确领导和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左联及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写大众。对纠正当时左联的“关门主义”,繁荣和发展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写的一篇悼念文字,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日至八日左联五烈士遇害二周年纪念日。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柔石、冯铿、白莽、李伟森、胡也频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鲁迅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死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左联五烈士的秘密被杀害,确使鲁迅异常悲哀、不安和愤概。他当时就冒着被捕的危险,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柔石小传》,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6.
一作家柔石(1902—1931)和他同时牺牲的其他四位“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一起,一般称为“左联五烈士”,也因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而知名。柔石在师范学校上学时(1921)起就开始写作,1928年在上海进入作家生活,到1931年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为止,时间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留下了一定数量的作品。过去,他在中国的评价,例如说“左联五烈士不但是作家,而且,更重要的,他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他们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然后才是革命的作家。”那终究不过是作为殉难党员作家来评论的,还没有作过深入他作品世界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左联”时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革命文学家傲霜斗雪的一段艰苦历程,所以鲁迅称这一阶段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页。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便是用鲜血来记录这第一页的猛士。他生前既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又以文学为武器参加斗争。他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学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二月》是柔石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然而多年来由于思想领域里的极左偏见,《二月》及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左联”成立五十周年,明年是“左联”五烈士牺牲五十周年.在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日里,我们自然地想起当年中国左冀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这个纪念专号,即纪念一九三一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冀作家和另一位左冀戏剧家联盟盟员宗晖.这是一份鲜血的记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相似文献   

9.
《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第一册)“汉语知识”中说:“怂恿——意在挑动人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笔者以为这一提法值得商榷。 《辞海》对“怂恿”的解释是:“怂恿,从旁撺掇;鼓动。”《新华汉语词典》对“怂恿”的解释是:“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可见,“怂恿”并非是贬义词。 同样是在《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第三册)课文《猫》中写到:“……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也是“左联”时期革命文艺在创作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三个连续的短篇,创作于1932年来——1933年初。这一时期,茅盾总结了由《蚀》——《虹》、《路》、《三人行》以及左联初期他创作的历史题材小  相似文献   

11.
1931年 2月 7日左联五作家在上海龙华遇害,这一事件对鲁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悲哀、愤怒、痛苦一起在他心中交织、翻腾。为了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暴行,为了悼念死难烈士的英灵,鲁迅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创办了左联的新刊物《前哨》,推出“纪念战死者专号”,亲自撰写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前驱的血》;在美国的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他还把一首悼诗寄给了日本歌人,在《北斗》月刊上刊登了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画《牺牲》 ……但所有这一切,依然未能…  相似文献   

12.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1936年与胡风等编辑《海燕》月刊,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抗敌》杂志。  相似文献   

13.
1940年5月,巴金在写完小说《秋》以后,便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这是巴金影响最大的著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而其中的《家》,是“激流”中尤为杰出者,自问世以来,它不知掀起过多少人的感情波澜,鼓舞和激励过多少青年男女追求进步,向往革命,奔向美的理想的境地之中。然而,《家》和一些古今中外惊世骇俗的作品一样,在得到推崇和赞叹的同时,也受到过种种的非议。(确实,《家》仍有自己的局限,但一些“非议”并不在于指出局限。)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四册《词的不同色彩》中写道:“‘怂恿’是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我认为此说欠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怂恿”为“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此解释是将“怂恿”视为中性词的。“怂恿”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它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例如:这本小书能够印行问世,首先要感谢当时编辑《新闻业务》的丛林同志,没有他的怂恿和敦促,我大概不会去写本书开头那些篇文字的。(《<语法·修辞·作文>后记》),这里的“怂  相似文献   

15.
艾芜是“左联”培养的作家。他在三十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百花园中是颇具特色的。他的第一部以他流浪生活为题材写的小说集《南行记》,就是脍炙人口的作品。集中的《山峡中》是有代表性的一篇。(现已拍成电影《漂泊奇  相似文献   

16.
邵洵美(1906—1968)是现代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他的诗集《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充满着浓厚的唯美——颓废情调,表现丁作者由对人生的失望转而沉湎于“颓加荡的爱”,陶醉于色的诱惑,声的怂恿,动的罪恶,歌颂死尸、坟墓的美。反复吟咏所谓“颓加荡的爱”。他的诗风在《颓加荡的爱》这首诗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十字街头》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鲁迅参与了主编工作,并在刊物发表诗、杂文、通信等计11篇。鲁迅以《十字街头》为阵地,抨击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揭露其派系斗争和奴化教育政策,批评明显倾向国民党统治的文人、政客,扶植革命文学青年,给予《十字街头》这一刊物以战斗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左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  相似文献   

19.
1932年6月,上海湖风局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第三时期》,著者署名适夷,共收《盐场》、《狱守老邦》、《第三时期》、《泥泞杂记》、《诗人祭》、《断片》等六篇。楼适夷曾为一位友人珍藏的《第三时期》题辞说:“湖风书局是在宣侠父烈士的支持中创办的,有力地支援了左联的工作。阳翰笙同志向我要稿,编成此集,内容都是我在东京所作。”这说明了《第三时期》的创作时间和成书原因。然而,读书中《诗人祭》篇末,又有“一九二七年作于北京”字样,细品该篇创作手法和文字风格,也与《盐场》篇迥然有别。查楼适夷第一次去东京是在1929年秋初至1931年春末,并且他在1949年赴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以前,也  相似文献   

20.
《丛书》书评编者按:自“出版百本《北京教育丛书》庆祝大会”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丛书》的社会影响日益广泛,有关《丛书》的喜讯频频传来──先后荣获中宣部1993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验著作奖和北京市1993年京版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