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不久,读了周国平的新作《宝贝,宝贝》,很感动。周国平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读他的《宝贝,宝贝》,感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思考、文学的熏陶,更是他教育孩子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炼。  相似文献   

2.
和快乐牵手     
“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快乐极了。”这句话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对一群正在泛舟的孩子们说的,因为这群孩子曾问过他如何找到快乐,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的首要特点在于其本质是“育人”.以教育人、培养人为神圣职责。哲学家罗素说过,一个理想的教师必备的品质是爱他的孩子.而爱他的可靠征兆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爱学生.把学生当做目的.教师须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探索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4.
李相云 《今日教育》2007,(11):36-37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总喜欢问关于世界的“哲学”问题:从“是什么、怎么样”一直问到无数个“为什么”。如我的孩子在6岁左右的时候曾问过我这样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人的血为什么是红色而不是其他颜色的?  相似文献   

5.
徐苹 《生活教育》2010,(11):83-87
感动与行动 一位家长在学校家长会上听说班上有个学生一学期进步丁200多名,他被感动了。于是,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奋发图强,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读书、背英语。听说“一个好习惯起码要坚持21天”,爸爸妈妈每天提早叫醒孩子起身。  相似文献   

6.
孩子,首先我希望你是健康的。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的第一句话。这也是我最想和你说的第一句话。 无沦灶事业有成还是个人幸福,健康的身体都是基础。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像我一样,在孩子刚出生时,唯愿孩子健康。  相似文献   

7.
周益民 《江苏教育》2006,(5B):38-38
因为爱文学,因为爱孩子.我走上了儿童阅读推广之路.常常自诩为“长大的孩子”,颇有一点为童年请命的救世主味道。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见到著名哲学家、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家琪先生之前。  相似文献   

8.
在维特根斯坦的学说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不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人格左右其学说:一个是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一个是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两个维特根斯坦时时处于内在的冲突状态.前期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占了上风,受压抑的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将美学观带入神秘主义;后期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占了上风,潜在的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又将美学观带入神秘主义.两个维特根斯坦冲突的结果使他的美学观难逃神秘主义命运.而这个祸根在于语言,在于将所有的美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濂 《学习之友》2011,(4):20-20
捷克哲学家齐泽克在2010年5月的上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欧洲,我们有长着长胡子的圣诞老人,如果你问一个孩子:你相信圣诞老人吗?孩子会说:不,我没那么愚蠢,我只是假装相信,从他那获得礼物。如果你问父母,他们会说:当然不信,我们假装相信,是为了让孩子得到礼物——事实是,没有人相信圣诞老人,但是他却发挥作用。现在大家都在说我不再相信意识形态了,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使你不相信意识形态,它还是在起作用,而且意识形态正是在人们不相信它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他做什么,他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太缺少感恩之心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如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要使学生从家庭、社会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的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以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懂得爱、珍惜爱、回报爱,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同科学、文化艺术的联系密切:全部科学研究成果成了哲学推广的必要基础和背景;用科学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广大朦胧情绪领域,如文学艺术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范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既有诗人的气质,又有科学家的头脑,衡量哲学家的标准之一是看他所言的志,看他的气度和胸襟。哲学教授不一定都是哲学家。哲学教授静止占有哲学知识,哲学家是思想家、创造家。哲学教授和哲学家的最主要区分标志是看他是否就当代民族命运和人类的根本处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宇宙的新图景提出过深刻、尖锐的问题,陈述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2.
丹麦哲学家哥尔加德说:“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被驯服。野鸭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其实。人的思维也是这样。特别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那些带着野性的思维如果被老师不断“驯化”。天长日久。最终也同样难以自由地翱翔。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是柏拉图早期思想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寄托着他的美好理想,也是他展望人类光明未来的一个支点。但是,与今天人们所谓的哲学家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母婴世界》2014,(6):82-85
不论是我们的父亲,还是孩子的父亲,任何一个父亲和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动和幸福,这些感动无关手代,无关时间.当大男人的爸爸遇上小捣蛋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发生有趣而让人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5.
伏尔泰轶闻     
去一次还不失为一个哲学家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很受人尊敬。可是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格调不高的聚会。聚会组织者认为大学问家伏尔泰的趣味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高,与自己是一路人。于是第二天晚上,他又邀请伏尔泰再次参加聚会。伏尔泰说:伙计,你知道吗,我去一次,还不失为一个哲学家;  相似文献   

16.
让爱相随     
曾经多次在报纸、杂志上读到过许多优秀教师对待特殊孩子的感人故事,也曾经在身边见到过这样感人的故事,每次我都会被这些教师深深地感动,感动之余我也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如果哪一天我也遇到这样的孩子,我要向那些老师一样,让这样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怀。没想到2004年8月底第一次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我就遇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一年来,这个孩子给我带来了担心,带来了忧愁,但带给我更多的是快乐和惊喜,他让我的每一天都过得更加精彩。还记得2004年8月底的那一次学生名单抽签,当我打开那份名单,当我看到他的名字的时候,说实话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7.
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们不能到达世界每一个角落.所以每一次旅游都是一次人生选择”。带着孩子去旅行,以旅行来拓展人生的宽度。  相似文献   

18.
这是转载自2005年2月7日《参考消息》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外国孩子,看后颇有感触。我们做父母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辛辛苦苦付出许多。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赞美自己的爸爸吗?可能不多吧。我想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孩子不太会感谢,一是爸爸忙于工作和孩子沟通很少。希望这篇短短的文章能感动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时刻不忘自己是孩子的朋友和老师,必然和孩子心心相印,而且每天都会生活往被童心感动的情怀中,生活在感动中,就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20.
我校是一所住宿制学校,不少学生的家长都在外打工。根据这一一实际,我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留守孩子进行跟踪访谈,随时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留守孩子感到父母般的温暖。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摊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