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98年9月9日,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题为《科学的一般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文章,针对同年8月12日李世辉先生在此报的题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一文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否认中国古代有“科学”。此文发表后,又见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文章发表,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说法或者答案。1999年1月9日,我又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我见》一文,对这一问题,对各讨论者观点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至今,我仍认为后一文章中的观点是可以成立了。  我认为,这场讨…  相似文献   

2.
孙小淳(以下简称孙):王院士,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想问您的问题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中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科学;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包括。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宋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参与者的构成,以及不同的科学、技术活动参与者类群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处境。论文指出,在中国古代,参与科学和技术相关活动的人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或阶层,而是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这一结构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最后我想就“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论辩谈一点个人看法。我过去之所以不愿意介入这一争论,是因为看到论辩双方往往在辩题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各讲一套,时而还有些伤感情的话冒出来。  第一种说“无”者说的是“无近代科学”,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实际上“李约瑟问题”就是要追究这一事实的原因。我只想补充一点,仅就时间的限定而言,不独中国古代“无近代科学”,古希腊也无,中世纪阿拉伯也无。说者或云“希腊虽无但其文化中蕴含着近代科学的要素”,此话有道理;但李约瑟的下述论断也应得到赞同,“绝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服饰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制符号,其中以皇帝的服饰最为详尽繁复,每一种形制的出现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时代也赋予同样的形制符号以不同的象征含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科学思想史与现象学科学哲学的资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科学范式: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并用现象科学来阐释中国古代科学的统一性。欧洲近代科学属于对象科学,它用"对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对象存在论的客观概念与客观逻辑来表达事物的客观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属于现象科学,它用"现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现象存在论的现象概念与现象逻辑来表达事物的现象知识。通过对元气论、天人合一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给出统一的科学阐释,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形态的现象科学。  相似文献   

7.
马健 《华夏星火》2011,(4):34-39
造成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众多,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最根本的在于缺乏科学、完善、规范、全国统一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没有形成中国国内统一的大宗商品交易规则,没有建立中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没有建立中国大宗商品全国资源有效配给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曾经有过相似,但也隐藏着分歧。由于古希腊完成了向形而上学的转变,中国则没有形成希腊式形而上学,使中西方自然观分道扬镳了。分道扬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科学文化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里都包含着对中国逻辑的论述,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逻辑思想,或将中国逻辑作为中国科学史的内容之一。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中国古代科学所包含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逻辑分析。这些研究者与中国哲学史家、逻辑史家的研究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惑:如果说逻辑是普遍的,并且逻辑的作用是思想的论证工具,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有没有论证工具?广义论证观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提供了一个逻辑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0.
正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就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芮瑄  王娣 《科教文汇》2020,(10):169-170
在中国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铜钱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作为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使用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发行的“交子”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清光绪年间开始机器制币,铸造新式的铜钱和铜元,实现了古代货币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占星术、炼金术等等有没有科学价值?宣扬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托勒密学说,是否曾是有价值的理论?……这一系列科学史实的评价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尽管一次次地争鸣,但各执不同标准,难以达到统一意见。对于现代科学产品的价值的评议,亦有类似状况,比如耳朵识字,等等。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我们对科学史的理解,也影响现代科学的管理,从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速记,草书只是速记的雏形。自从1896年蔡锡勇创造了《传音快字》,中国便有了现代的速记,至今已经有了100年的历史。在纪念中国速记诞生100周年的时候,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国速记的总体特点,以便明确中国速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包容融合、开拓进取及合和精神著称的赵文化,其形成是与它得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由于在历史及地理上的特殊性,赵文化对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中国古代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对建设多民族富强国家以及发展当今大中国文化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唯一的执政党,它在中国取得执政地位,既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结果,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基于历史必然性所作的自觉和自愿选择,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积极有为努力奋斗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这三重意义上来说的执政选择,是最可宝贵的历史经验,一直以来,人们正是这样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由的。然而,根本而言,这样来理解的执政理由,确切说还只是执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执政的充分条件和基本根据,执政理由按其基本含义而言,恰恰是要侧重从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的。因此,对于长期以来我们所玖为的那些执政理由,必须加以深入研究。也即是说,仅仅停留在原来的意义上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市场驱动科普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传播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虽然人类最早创造的精神产品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科学。在研究人类文明历史的时侯.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先后出现的文明千差万别,然而人们不约而同地创造了极为相似的生存技术。依靠它们,人类得以生息,文明得以传承。科学在人类文明的荆棘路上前行,艰难地推动着文明缓慢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接受科技传播的经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抑或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经常性地接触到科技知识的传播,依靠科技传播.我们学到了新的知识,懂得了科学的道理.也获得了用科技解决生活工作中电到的难题的能力。科技传播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显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当代.科学技术正以其巨大的渗透力无孔不入地进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备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知识和信息成为这一时代的战略性资源。科技如何传播?在“本期焦点”中,我们请来了几位专家,共同进行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传播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技传播也是没有国界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我们也可以看盾,国外的同仁是如何做的。本期焦点的完成,得到了北京科普发展中心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7.
马晓彤 《科学学研究》2006,24(6):817-822
针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论述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及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对科学事业和人类理性的影响。从积极挖掘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促进科学新发展的角度,指出宜倡导广义科学观,并肯定中国古代科学的实际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与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1)中国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不知道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2)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是一种文化,与人们的哲学思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想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首先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而要想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解放我们的思想,让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有组织的科学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有组织的科学——即科学团体和报刊。在这些组织发明之前,科学知识的积累极其缓慢,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传播和评论场所——尤其是缺乏一种鼓励新观念、驳斥无稽之谈的方法,也没有一个根据真实成绩进行承认和褒奖的制度。尽管这些组织日趋庞大、缺乏人情味,以至于必须设立若干分支机构,才能在人际之间有规模地进行交往,但它们仍然是科学意义上不可或缺的社会架构——正是由于这个卓越的发明,知  相似文献   

20.
霍俊 《预测》1985,(Z1)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在沈阳)开得很好。下面我就开门见山地谈点实际问题供参考。一、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有这样几个问题,是我们在“2000年的中国”研究中经常碰到的,我看对辽宁也有参考意义,即到2000年时,辽宁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是我们现在所想象得到的呢?还是走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子呢?但是,必须指出从预测科学角度上分析,必须主动避免出现:一种不可想象的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