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面积约为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 口2.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是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的大经济带,也是我 国最主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重地。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基地。该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贫困人口最多的 地区,又是人才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正是基于西部地区巨大的潜力和重要的地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西部人才开发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人才现状堪忧,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沙漠化的态势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沙漠、沙漠化、荒漠化 在目前论及沙漠和沙漠化的著述中,常常见到“沙漠”、“沙漠化”、“荒漠化”以及“沙化”等名词,且有混淆,为了研究问题,有必要给如上的词汇以确切的含义。 1.沙漠 所谓沙漠,是指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也包括了沙漠化土地和半干旱地区的沙地。我国沙漠总面积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部及内蒙古西部等。 我国沙漠自然布局有如下特点: (1)地区的分布,多深居我国内陆。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沙漠戈壁总面积的90%。除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外,绝大部分以流动沙丘为主,占该地区沙漠面积的75%左右。该线以东,沙漠戈壁分布较为零散,面积也较小,仅占全国沙漠戈壁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3.
要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中的冰川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西部地区国土面积52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6.6%,总人口2.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是一个开发程度很低的地区,环境恶劣、多变,认识西部大开发中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与过程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限制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很多,这里主要谈冰川环境与冰川水资源问题。一我国西北冰川全面退缩西部地区有冰川46298条,冰川面积59406km2,储存冰川水资源5590km3,相当于6条长江和100条黄河的年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冰川开始明显退缩以来,西部的冰川就一直处于萎缩状态。20世…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准备用50~100年的时间开发我国西部资源,提高西部经济实力。推行这一战略主要出于以下考虑: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改革开放前20年,西部地区让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到2000年,国家经济建设重心西移,开发西部是区域发展思想的重大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1/4,资源占全国1/2,疆域面积占全国1/2,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分布在西部,没有西部的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和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行政区划层次看,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个省份。10省区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自治地方总人口的87.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9%。从地理区位角度看,10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故称西部民族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性生物 巨大多样性"国家,中国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植被类型、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中国的植物尤其丰富,30,0 0 0种高等植物产于中国,其中乔、灌木 7,5 0 0种;中国的动物区系同样丰富。据统计已发现有 6,347种脊椎动物(包括 1,2 4 4种鸟类和 3,862种鱼类),特有植物物种多达 1 7,30 0种;特有脊椎动物 667种;中国西部 1 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四川、青海、云南 6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 5个自治区以及重庆市。土地面积 6 98万km2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 %;有全国 75 %的植物物种数和动物物种数。中国西部省区人口总数为 4 0 5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相当比重。多民族文化状态造就了中国西部省区成为独特的生物 文化多样性地区;另一方面,中国西部省区面临农村贫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退化和少数民族依然处于边缘状态的现实。本文讨论了中国西部省区的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急需保护该地区的自然和文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实施"三大工程"加速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包含西北、西南10个省(市、区),面积约为538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2.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是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的大经济带,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重地,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该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又是人才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相似文献   

8.
发展特色农业,振兴西部农村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现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6%。1999年末人口约3.58亿人,占全国的28.43%,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45%。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所占比例最大的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达24%,个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西部地区包括白城、扶余、洮南、前郭、大安、镇赉、通榆、乾安、长岭9个县市,土地总面积6661.2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79%。其中盐碱土地4872万亩,占全省盐碱土地总面积的83.31%,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3.14%。区内咸淡水分布面积3879万亩,埋藏深度较浅,贮量大,资源较丰富。该区是吉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每年鱼产量均占全省的40%以上,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山区,大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0%。山区中,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植物、动物和矿产资源和极大的生产潜力。在我国的山区中,可以发展多种经济,而发展林业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家知道,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森林面积很小,只占国土总面积的7.9%。为了改善自然面貌,也为了今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绿化全国,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刘志明  晏明  何艳芬 《资源科学》2004,26(5):111-116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我国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以1986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 TM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对吉林省西部的土地盐碱化现状、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研究表明,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15年间吉林省西部的土地盐碱化数量和程度明显加剧.盐碱化土地面积从123.25×104hm2增加到146.83×104hm2,平均每年增加1.68×104hm2,年增长率为1.26%;盐碱化程度加重,轻度盐碱化土地减少35.49%,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均有较大增幅,分别为79.50%和36.79%,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已占盐碱化土地面积的75.08%.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在通榆县和大安县.整个西部地区的盐碱化土地面积已占该地区国土总面积的30.80%,区域内个别县(市)的盐碱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草地盐碱化是本区域的主要盐碱化类型,约占整个盐碱化土地的60%,许多草场由于严重的盐碱化已失去利用价值.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已经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的T·W·舒尔茨提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关键,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贫穷的关键”,这一点在我国西部地区体现尤为突出。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经济落后地区,拥有全国1/2多的国土面积和1/5多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国1/5多的人口,但所制造的经济价值却只占全国经济价值的1/7,在国家规定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87个分布在这些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82.26%。1996年有贫困人口6191.6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6.66%。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物文化多样性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性生物"巨大多样性"国家,中国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植被类型、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中国的植物尤其丰富,30,000种高等植物产于中国,其中乔、灌木7,500种;中国的动物区系同样丰富.据统计已发现有6,347种脊椎动物(包括1,244种鸟类和3,862种鱼类),特有植物物种多达17,300种;特有脊椎动物667种;中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四川、青海、云南6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5个自治区以及重庆市. 土地面积6.98万km2,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 有全国75%的植物物种数和动物物种数.中国西部省区人口总数为4.05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相当比重.多民族文化状态造就了中国西部省区成为独特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地区;另一方面,中国西部省区面临农村贫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退化和少数民族依然处于边缘状态的现实.本文讨论了中国西部省区的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急需保护该地区的自然和文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人口6,700万,仅占全国人口的6.7%;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面积十分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60%左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区几乎遍及全省)、贵州省(占50%)、青海省(占50%),甘肃省(占50%),四川省(占56%),共有10个省区。此外,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广东等省都有较大的少数民族分布区。自解放后实行少数民族地区自治以来,全国共设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72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区人口(包括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12%。  相似文献   

15.
傅晓莉 《未来与发展》2005,26(5):51-53,50
中国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也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对全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举足轻重。截至2003年6月,我国已建自然保护区1757个,其中734个分布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12个省、区、市及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两个自治州,占全国总数的  相似文献   

16.
一、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及存在问题我国西部十一省区,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煤炭保有贮量占全国的60%,可开发水电资源占全国的75%以上。区内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横穿河西走廊,天山南路经南亚到达欧州,是沟通欧亚大陆和东西方文化交通的陆上通道。丝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西部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南部,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度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带,总土面积4.7×104km2,占吉林省总面积的25.36%,辖白城和松原10个县(市、区)。全区有较丰富的水、土、生物和石油资源,为我省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分析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类型多、质量高的特征 ,同时也存在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等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的丰度、分布密度 (面积相对密度和人口相对密度 )、类型和质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西部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占全国总数的 1 3左右 ,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多达 8处 ,占全国总数的 34 8%。然而西部主要旅游资源的面积相对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4 0 %~ 6 0 % ,其中森林公园数目仅为全国水平的 31 % ;而西部地区较高的人口相对密度则意味着较少的当地旅游客源。针对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 :①资源开发遵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分层次的原则 ,形成旅游网络 ;②加强旅游资源宣传力度 ,改善信息闭塞的现状 ;③加强以交通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④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潜力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赋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算西部地区有石油资源415.9′108t,占全国石油资源的39.33%;西部地区有天然气资源247400′108m3,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65.1%。而2000年西部地区的石油产量2805′108t,仅占全国当年石油产量的17.22%,与其资源不相匹配。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9.83%;天然气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5.9%,油气资源勘探还有很大潜力。因此,加快西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部分弥补东部地区的石油产量递减,缓解我国石油需求增长与石油供给的矛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地面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态系统脆弱,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很大,油气勘探效益难以保障。去年中央已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借“西部大开发”契机,在自主勘探开发的同时引进外部技术和资金,加快西部油气资源开发。同时应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矿权管理法规,规范油气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以2010—2020年我国西部1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视窗-Malmquist-Tobit模型测算我国西部地区省际科研效率。结果表明,2020年西部科研效率有所提升,东、中部地区有所下降,且西部地区科研效率高于东、中部地区。相比2010年,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有效地区数均有所增长,但是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有效状态;动态效率分析显示,西部地区科研效率变化呈现“M”型波动趋势,受政策影响较为明显。5个省区全要素生产效率大于1,新疆、宁夏等地高校科研效率的下降低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效率降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力资源处于“丰裕”状态,政府支持、人口聚集程度与其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科研经费投入与分配管理机制以及推动集群化发展来提升我国西部高校科研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