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直到清代前中期,文山地区的主要居民仍是壮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汉族人口很少。这些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文化和生活习尚存在较大差异。清代文山地区的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有了显著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而教育的持续举办,实质就是内地儒学文化在文山多民族地区传播的过程,从而对文山地区本土民族社会生活的嬗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视儒学教化既是清朝崇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朝贯彻其治国方略、实现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清代的儒学教化具有制度化、大众化以及重视典型教育的特点,因而清代的儒学教化扎实有效,对清代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山学院学报》2016,(4):22-26
由于地处偏远,历史上开发较晚,文山地区至明代始有传统学校教育的萌芽,至清代进入传统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时期。官学(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等学校机构,至清代已经全部具备,和云南省靠内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了趋同,进一步说,至少在教育形态、教育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清代的文山已经和中原内地差距缩小,完成了教育内地化过程,实现了教育一体化。民国时期,文山紧跟内地发展步伐,完成了传统教育的转型,为新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之我见周裘绒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是基本条件。所以,研究解决好办学经费问题,对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性。一、办学经费奇缺目前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经费奇缺。这是我们对民...  相似文献   

5.
办学经费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书院的办学活动起着直接的制衡作用。莲池书院的经费来源广泛,并相对充足,为书院教育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近代教育家吴汝纶在主持莲池书院期间特别重视办学经费,曾为书院别筹经费,对书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河北沧州是一座儒学积淀很深的古城,自古就有办学兴教的传统。沧州士绅重视教育,借助宗族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教育,对促进邑民个人修身、建立地方社会秩序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政策,以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变化,在儒学、书院不断增加的同时,增置了数量众多的义学;在改流较早的地方,施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文教政策,以儒学教育为主;改流稍晚之地,儒学教育、寺庙教育相伴而行,两者互为补充;未改流地方,则以寺庙教育为主,形成二元化的教育体系。明清傣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代河北地方学校以官办的儒学为主,辅之以书院、社学、义学。儒学以学田为经费主要来源,规章制度较为完备;书院、社学、义学各地兴办情况则千差万别,学田多寡不同,管理上也良莠不一。这些地方学校的存废兴衰都有赖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资助,捐资捐田成为这些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和校舍修缮的主要甚至是关键性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老年教育”,明确了老年教育的定性定位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上学?这几乎是有就学需求的老年人共同的呼声。笔者考察了江沪地区老年教育,提炼了老年教育的办学方向、经费投入、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清末中学出现之后,中国才真正拥有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三段制学制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封建旧教育体制的瓦解。文章主要考察了晚清中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在面临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压力下,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改革走向而不断制定、推行并加以督导与评估。就其内容而言,既有对传统选士教育政策的吸纳而具有保守性,更具有受西方教育的冲击而带有开放性,废科举、兴学校、厘定教育宗旨、改革教育行政机构等教育政策的建立及实施,成为清末教育的一种导向与早期现代化的努力。李占萍博士的著作具有教育史专业学术方法新视野及内容结构突破、超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俞樾与经学人才的培养--俞樾、阮元经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经学教育家,他主持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长达30多年,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这些人活跃于江、浙地区乃至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各地。他们或为山长,或任教职,或以官员身份引领提倡,从而扩大了汉学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浙江地区更因之成为汉学的重要基地。在经学教育中,俞樾继承了阮元"尊经崇汉"的宗旨,并提倡"独得之见"和学术创新;同时尊重门生的学术取向,且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清末山东实业学堂的兴办者可分为官方和民间。官方为山东实业学堂筹集经费,并兴办实业学堂。民间不同阶层投身于实业学堂的兴办。作为兴办者,他们为山东实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新式教育洪流的裹挟下,构成明清徽州教育资源主要内容的族学,接受新式教育思想,推广新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式发生深刻变化,开启了近代转型的步伐。清末徽州族学的转型建立在对传统族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之上,先前维系族学发展的各种款项被悉数移作学堂经费,从中不难看出徽州宗族兴学重教传统的一贯延续。时代局限性与乡村社会的实际运行特点,决定了清未徽州族学的转型只是一个开端,进入民国以后,新式族学依然担纲基层社会初等教育重任并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末以前,中华传统儒学一直未能在台湾地区形成影响。到了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闽都福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对台湾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闽都文化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台湾的官学、书院、社会教育三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7.
长沙百年老校创立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葩,对其创校、治校、办学、育人等经验或模式的学习和探索,也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长沙百年老校大都创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大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坎坷却又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创立之初的师资聘用和教育经费问题,对近现代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私立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类比推衍是儒家道德形上学得以建构的主要“逻辑机制”,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南宋的朱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都遵循类比推衍这一机制。类比推衍不仅影响了儒家人文逻辑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儒学及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它一方面使得传统儒学形成了一个重视和强调修身养性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在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构建着一个广阔的泛道德主义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学校音乐会的出现是中西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产物。学校音乐教育为学校音乐会奠定了基础,专业音乐教育的兴起推动了学校音乐会发展。在此过程中,音乐团体和音乐机构的探索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来华外国音乐人士的表演和讲习起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报刊媒体的宣传起了舆论推进的作用,外来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博弈与竞争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义学是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针对贫寒子弟设立的带有蒙学性质的学校。仅就清代贵州义学的创立过程、办学性质及功效进行探讨,认为清朝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兴办义学教育,其功效在于完善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并为清末民初新式学校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