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近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往是以西方宗教文化为前趋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如此。本文详细梳理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铜仁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少数民族接受基督教和天主教文化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19世纪70年代,基督教传入山西.为了推进基督教在山西的传播,基督教会和传教士兴办了教育事业,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或看作是一种"文化侵略"的方式,或颂扬这传播了西方文明.然而,从山西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角度来看,基督教在山西的教育事业采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冲击了以科举制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制,对山西近代教育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是一所历史文化名校,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于1864年,原名育英中学校,是北京近代教育史中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在教育国际化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不仅面临着来自封建王朝的正面冲击,而且还不得不正视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对近代文化是主动输入,为我所用,还是消极拒斥,被动挨打,在这个关系到太平天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前,太平天国领袖选择了前者。本文试图就太平天国输入近代文化的历史道路作一个初步考察。触及太平天国与近代文化的关系,论者往往首先侧目于西方基督教。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绥远地区的新式学校教育相对落后,蒙旗师资缺乏是其中重要原因。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在培养绥远地区民族师资方面先后制定了一些计划政策,并曾付诸实施。尤其是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的设置,在当时造成相当声势。但是由于战事迅速恶化,政府的努力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代,时断时续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基督教,企图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世界”。可是适得其反,他们给中国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在中国传教的“合法”权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内推波助澜,试图加快中国的殖民化进程。他们想以学术收揽人心,往往采用以学术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充满溢美之词,到18世纪晚期西方中国观急转直下,由赞美到蔑视。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窥视到中国文明自身存在的缺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消失。另一方面,与西方近代种族中心主义的形成和基督教文化的排他性密切相关。这两者都受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制约,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变化才是18世纪晚期西方中国观逆转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基督教的思想传统是西方文明史不可分隔的思想来源之一。西方的艺术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因此音乐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华教会学校从西方教育观出发,将新式体育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美国教会学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成效,又由于国情不同遭遇了一些特殊阻碍.据此出发,拟对当时美国在华教会学校中新式体育教育的发展情况作简单介绍和相关评述.  相似文献   

12.
近代山西的天主教、新教均将教育作为一种传教手段,积极创办教会学校。但由于意识形态的追求、历史经验及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天主教与新教在山西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新教教育凭借其在办学时间、数量、质量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成为近代山西教会教育的主要成分,奠定了山西近代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新教传教士为摆脱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困境,及时调整传教策略。创办教会学校便是其重要方法之一。早期教会学校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引进中国,开启了中国的学校英语教学。特别是1818年创办的英华书院和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校,英语教学已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外来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新文学的影响,是多方位而深远的。它不仅为现代白话文输入了诸多丰盈的养料,更促进了多种新文类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土小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刺激,传教士的本土传教理念发生了转变,加上女传教士的加入和鸦片战争爆发等因素,传教士小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转向,亦即其预设读者群从成人尤其是从士大夫阶层向儿童的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5.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16.
In Africa there has really been no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missionary and colonial education in establishing a Western form of schooling. This is why a discrepancy exists between African culture, which may be seen as defining some form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he present school culture. The new philosophy of African socialism has not markedly permeated the schools or metho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South Africa, but its implementation is hardly possible because of serious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which have to be redressed first. Nevertheless, the building of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youth has occurred with a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and used in non-form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17.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自元朝开始,河北邢台开启了书院发展的历程。相比全国而言,邢台书院发展态势相对滞后;而在河北省域内,邢台书院发展居中等偏上水平。在700多年的发展中,一批较有名望的邢台书院相继出现。书院广泛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多元化筹资方式,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迥异于古代官学和私学的显著作用。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邢台书院教育文化,对发展邢台教育事业、增进社会文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地区(即今内蒙古赤峰地区),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蒙汉隔离的统治政策,使得蒙古族社会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两盟境内的蒙、汉等各族人民在文化教育方面,不仅落后于内地而且彼此之间也极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国内维新观念及共和意识的影响,昭乌达、卓索图盟各族人民的社会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教育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观,近代教育从陈旧的塾学和院馆制度中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兴办新学的人才,为近代教育在昭乌达、卓索图两盟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培养了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