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华燕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01-1004
中外女排比赛中接拦回球数量仍然较多,占扣球总数的14%左右,比赛中80%左右的拦回球落在3m线前区域。中国女排接拦回球的效果好于日本女排、塞尔维亚女排和多米尼加女排,但与巴西女排、美国女排相比差距较大,同俄罗斯女排、意大利女排接拦回球的效果相差不大。接拦回球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接拦回球队员反应跟不上造成无防守动作形成失误,其次是接拦回球队员防守意识不强未及时进入防守位置形成失误。中国女排应加强接拦回球跟进保护意识培养,努力提高各种倒地和单手垫球技术,从而提高接拦回球能力。  相似文献   

2.
接拦回球防守阵形,可分为在强攻和快攻两种进攻方法下防守。各种进攻体系中的强攻接拦回球防守,以集中优势防前区为重点,防守阵形相对比较固定。快攻下接拦回球防守,由于快攻的突然、快速、多点进攻等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其防守阵形则是变化不定的。对抓好接拦回球防守训练,必须加强保护防守的意识训练;反射性接球能力接球动作训练;成队的各种进攻战术被拦回球的整体防守阵形训练。  相似文献   

3.
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2伦敦奥运会中外女排接应二传基本情况、得分手段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平均年龄正处于竞技排球黄金阶段,身体形态、网上高度及绝对弹跳力方面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均具有优势。发球上,中外女排接应二传得分均是采用跳飘及上手飘,但得分效果不及交手队;拦网上,得分均是来自拦前排强攻的球;扣球上,快攻是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得分的主要手段,而交手队主要以前排强攻得分为主,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前排强攻得分效果与交手队相比,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王辉  张玉红 《辽宁体育科技》2012,34(6):72-74,88
运用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男排在2012伦敦奥运会落选赛上的4负场比赛(对伊朗、塞尔维亚、韩国、澳大利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球上,中国男排以飘球为主,发球攻击性较弱;一传上,应保证接发球的到位率;拦网上,较高的拦失率使中国男排的整体拦网效果大打折扣;防守上,接拦回球的整体效果相对较好,但接传垫球的机会少于对手;进攻上,前排强攻是中国男排主要进攻形式和得分重要手段,但得分率相对较低;防反中,中国男排前排强攻、快攻及后攻方面的得分效果与对手的差距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对2015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国女排和美国、塞尔维亚、俄罗斯女排的攻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窥探其它强队的攻防能力,正确认识中国女排的攻防能力和技战术上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扣球总数少、扣球得分能力薄弱;接发球和一攻质量差;接扣球、接拦回球和反攻得分能力差.建议:主动出击,全面采用大力跳发球和跳飘球;注重快强结合,快变结合进攻模式的建立;构建高效拦防反击系统.  相似文献   

6.
对巴黎奥运周期中外女排在第1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的扣球进攻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以轮次为切入点,对中意女排不同进攻战术打法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同时从接发球阵型和拦防阵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中外女排在总体扣球进攻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中国女排的扣球进攻效果与意大利女排差距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三轮4号位强攻和第四轮2号位快攻上;比赛中,在意大利女排的压迫性发球和针对性拦防双重压力下自身无法形成有效进攻,导致中国女排在这两个轮次上的扣球进攻效果与其存在明显差距。研究认为,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大力跳发球时,中国女排应选择解放前排主攻手,改由后排主攻队员承担接发球任务并尝试采用4人接发球阵型;而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针对性拦防布局时,中国女排应更合理地选择进攻线路,通过多运用小球技术来增加对手的拦防难度,进而提高自身扣球进攻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大阪市府立体育馆,中国女子排球队经过艰苦奋战,以三比二战胜日本队。至此,中国队在整个锦标赛中,七战七捷,勇冠群芳,以全胜的优异成绩,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 这次夺魁战的胜利,是技术战术上的胜利,也是思想作风上的胜利。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周总理、贺龙同志关于把“三大球”搞上去的遗愿,是我国女排前进的强大动力。我国女排在场上以孙晋芳为核心,形成一支“全攻全守型”打法的坚强阵容。孙晋芳不但是当代排坛首屈一指的女二传手,而且能攻能拦,多才多艺。“铁鎯头”郎平的高点强攻,周晓兰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拍摄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各队接发球到位率及阵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发球到位率方面,中国女排偏低,且失误率最高;巴西女排到位率最高,且失误率最低;日本女排到位率较高且防反能力较强。接发球阵型方面,中日女排人员配备相同,但负责接一传的主攻前后位置不一,使得日本队自由人处于后排中间位置接发球轮次比中国队多1轮,且阵型分布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9.
提高主攻手强攻水平的训练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当今国际女排大赛的实际,论述了我国女排主攻手“强攻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突出远网强攻训练为重点”的训练指导思想,并就如何提高主攻手的强攻水平,介绍了几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世界高水平女排二号位进攻的运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现代世界女排强队进攻点,不仅更集中于二号位区域,而且该区域的得分能力也日趋提高。(2)中国女排二号位的强攻能力还不够,中国女排需要加强二号位的强攻来完善自己的技战术打法,才能与日益强大的欧美劲旅对抗。  相似文献   

11.
以排球比赛的一攻为切入点,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的一攻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质量发球时,其总体的接发球效果好于对手;二传传球的隐蔽性不及世界强队,分配球战术中,后排攻战术的分配球比例少于欧美强队,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快攻战术球的分配率高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中,快攻是中国女排主要的得分方式,但得分效果差于交手的美国队与巴西队,而在前排强攻和后排攻方面,中国女排表现出前排强攻不强、后排进攻乏力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拍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中国女排的各轮次战术进攻特点就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打法和战术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要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3号位快速、多变进攻为主,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的高快结合进攻打法.中国女排强轮是第一轮,第一、二、六轮次主要是以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短平快为掩护,结合王一梅的拉开进攻打法为主;第三、四、五轮次主要以马蕴雯2号位的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4号位强攻、背飞、近体快是中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男篮在第16届世锦赛6场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篮各位置球员较年轻;前锋队员身高已接近世界水平,中锋队员身高具有绝对优势,后卫队员身高显示不均衡;与世界强队相比中锋队员实力较强,前锋队员在2分球与3分球投篮次数及命中率、篮板球抢获次数和助攻与对手相比有较大差距,后卫线整体进攻能力依然是中国男篮的薄弱环节。针对中国男篮在快节奏、强对抗比赛中进攻侵略性不足和防守攻击性不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人格与技术特点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对第十二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女子八强队伍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得分、三分球命中率、二分球命中率、失误与运动员艾森克N维度呈现显著性相关,罚球命中率、助攻与艾森克E维度呈现显著性相关,助攻、失误与艾森克P维度呈现显著性相关;2)粘液质、多血质球员在得分方面高于抑郁质与胆汁质,多血质与胆汁质球员三分球命中率、二分球命中率方面高于另外两种类型球员。结论:N维度低分运动员情绪较为稳定,是球队的核心人选,得分手以及二分球选手也都属于情绪稳定性;粘液质、多血质球员是球队的主要得分手,多血质与胆汁质球员是三分射手的优秀人选。  相似文献   

15.
世界女子排球后排进攻技术运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排赛、第9届世界杯赛后排进攻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女排后排进攻运用数量急剧上升,而质量下降;主动运用的效果明显好于前排进攻,世界各国女排在拦防后排进攻方面都已接近拦防前排进攻的水平,旨在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女篮面临新老人才断层的严重危机,其始因有:发展战略缺陷导致中国女篮囊备人才资源严重不足;职业女篮球员的经济待遇欠佳;整体落后的教练水平缩短球员的运动生命;大众传媒对中国女篮的支持力度不够。为加强中国女篮人才队伍建设,可采取如下策略:调整发展战略,完善“体教结合”机制;大力发展WCBA联赛;提升基层篮球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争取大众传媒对中国女篮的更大支持;努力改善女子篮球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周苏源 《精武》2014,(36):229-231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男篮在第30届奥运会中抢断技术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男篮除了中锋队员外整体抢断能力较弱。(2)中国男篮抢断动作主要以断球抢断为主。(3)中国男篮外线防守抢断能力较弱。(4)中国男篮对快攻和抢攻时的抢断能力和世界强队差距不大,但在阵地防守中抢断能力差距突出。(5)中国男篮抢断后转化为得分的能力较弱。同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中国男篮今后的训练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会强  王虹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6):35-36,41
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第29界奥运会中国男篮后卫和前4强队后卫攻防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防守方面,封盖和犯规略占优势,抢断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进攻方面,失误次数和罚球命中率占有优势,在2分出手次数、命中次数以及2分球和3分球命中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在进攻篮板球方面和场均贡献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国际足联南非世界杯定位球进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本届世界杯通过定位球进攻获得的进球数占总进球数的33.10%;通过任意球战术进球有18个,占48个定位球进球的37.50%;后卫队员在角球进攻中取得的进球数,占角球进球总数的64.29%;角球得分的主要地区集中在A区。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武汉亚锦赛中国男篮9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男篮在此次比赛中技术的优势及不足,为提高男篮竞技能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在亚洲,中国男篮实力突出,内线进攻技术与外线防守技术是中国队获胜的核心因素,而在抢进攻篮板球和抢断球能力等方面与对手水平相差不大,团队攻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后卫进攻能力和进攻手段单一,应提高后卫队员突破技术和突分配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