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的学术视野提出钟嵘的“自然英旨”说以论述诗歌自然之美;提出钟嵘的“怨悱”说以论述诗歌的审悲快感;重新提出钟嵘的“滋味”说以讨论诗歌的情感抒发。对于钟嵘的“品第”方法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钟嵘在《诗品·魏武帝·魏明帝》中评价曹操诗歌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的评语,十分恰当地概括了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但却将其置于下品。到了宋元,尤其是明清,却遭到了不少人的非难。如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批评说: 迈、凯、昉、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稍损连城之价。 清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批评说: 钟嵘《诗品》,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 谬不少。嵘以三品诠述作者,自譬诸“九  相似文献   

4.
读了沈杰同志的《松风柳韵集》,顿觉一股雄浑之风、清新之韵迎面袭来。钟嵘《诗品》云:“返虚为浑,积健为雄”。雄浑就是诗歌的豪壮美,崇高美,峥嵘美。杨升庵云:“清者,流丽而不浊滞;新者,创见而不陈腐也”。其特点是色彩柔丽,境界清幽。一个诗歌作者,在艺术创造上,往往拥有多种笔墨,并非只备一格。这样的例子,在前人作品中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操诗歌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因此,将其诗歌品第置于下品。钟嵘对曹操诗歌品第的品评,到了宋元,尤其是明清,不少诗话家提出了不同看法。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批评说: 迈、凯、昉、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于上,曹公屈第平下,尤为不公,稍损连城之价。清王士祯在《渔洋诗语》中批评说:  相似文献   

6.
高中小说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若能在小说阅读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就能使学生昂扬起生命的激情,在文学殿堂中自由翱翔,充分体会小说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艺术美,实现“三个转化”,即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相似文献   

7.
曹操诗歌中的许多篇目呈现出一种感人至深的悲情美,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以诗歌主体悲天悯人的外向情怀和悲怆难言的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具体说来,曹操诗歌之悲情源出于时代苦难的巨大阴影、社会与政治理想追寻的艰难以及个人家世背景之卑微幽隐。  相似文献   

8.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闸的悲壮美;曹丕的诗委婉含蓄,秀美细腻,具有宁静、柔扣之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地位和经历对作者作品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谭汝为在古典诗歌中,一问一答的设问句殊为常见,如“云谁之思?美孟姜兮”(《诗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相似文献   

10.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在这一时期的文坛上,群星闪烁,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而曹植最负盛名。钟嵘《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单尔不群”。现在流传下来的曹植诗歌有九十首左右,我们研读这些诗歌,觉得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诗歌的内容及其风格上看,都是可以“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同好”。他的确称得上是建安文学的大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