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普里什文被称为"俄罗斯生态文学之父",关于他的创作,普里什文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与自然的亲善态度、与自然的亲缘关系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心灵和反映对象的融合"。他说:"在对诗意源头的寻找中,我曾长久地将诗人的这种心灵状态称为亲人般的关注。"[1]"我们和整个世界都有着血脉亲缘,如今我们正凭借亲情关注的力量恢  相似文献   

2.
米·普里什文是俄罗斯著名的散文家,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是其散文表现的主要内容。普里什文的生态散文赞美自然万物的美丽神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自然美的话语镜像、生态善的精神和弦与情感真的心灵对话。童年生活经历、教育背景、职业生涯、俄罗斯文学渊源影响了普里什文生态诗学理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评,满都麦的小说艺术地展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独特的民风民俗,蒙古民族真善美的人性、人情,具有深广的文化意蕴。出于欣赏偏好,我更喜欢满都麦那些表现人与动物的小说。和乌热尔图将动物作为小说的主角不同,满都麦笔下的动物是作为小说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出现的,甚至在有些小说中,动物只是一些"道具"或人物的陪衬,并不是作家主要的描写对象。但是这些小说中的动物既是草原这一自然环境所特有的存在,又是作家的特别偏爱。作家每写到这些动物,都满怀深情,甚至把自己融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些动物中的一个。这些动…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绿色思维倾向及“和谐”观,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行了尝试,达到了人类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统一及人对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满都麦的小说注重对野生动物眼睛的描写,具有表达理解与交流、怨愤与批判、性格与意志的作用。满都麦小说中对野生动物眼睛的描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天人和谐 生态哲学——论满都麦生态小说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都麦是针对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发出保护生态、拯救人类强烈呼声的蒙古族现代作家之一。他在其《雅玛特老人》、《四耳狼与猎人》、《碧野深处》、《瑞兆之源》、《马嘶.狗吠.人泣》、《人与狼》等作品中大力渲染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情感和生命感应;马、狗、羊、狼、鹿以及那些珍禽异兽的灵性、人性等,唯一不二地昭示了“天人和谐”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7.
袁美玲 《文教资料》2013,(32):68-70
20世界80年代以来,生态文学写作兴起,生态文学热潮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主要表现在东北作家自觉将地域文化萨满教中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观等观念与生态文学写作结合起来,在忧患、批判与拯救中探究萨满文化与生态文学写作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满都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土作家,其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民族气息浓郁。本文就满都麦对女性崇拜、尊敬、热爱的女性观从家庭环境、宗教信仰和蒙古族女性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独特角色的影响以及满都麦自身内向、细腻、唯美的性格特点等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9.
普里什文自然观的核心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的人文主义自然观和卢梭自然观传统的挑战,其哲理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完全平等。作家艺术地展示并证实,自然不应成为人的工具和手段。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是人类真、善、美之源泉。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是人要把改造自然与感受自然美结合起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普里什文的观念不仅突破了前人的局限,而且具有切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普里什文作品主题中的生态意识是贯穿俄罗斯近代文学的主题之一。普里什文始终将"自然"作为自己作品中的重要主人公,也为后来的众多俄罗斯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清新而朴实,仿佛自己的亲人或挚友一般。在他生动细致的描写下,大自然仿佛有了灵魂,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呼应,和谐统一,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1.
万瑶 《考试周刊》2009,(12):23-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生态文学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纵观生态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生态文学在如何激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如何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的意识方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悲和喜。本文试通过对瑞切尔·卡逊、麦尔维尔、梭罗、狄金森等作家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的分析.对悲和喜两种生态文学的文学形式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13.
普里什文将自己的美学视角投向自然,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艺术的丰富,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他对“自然与人”的深入思考也体现出排斥人类中心主义,他是认为人并非高于自然,从物我相征走向物我相亲,以审美方式对待自然,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就是在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部作品表现了人通过战胜自然伟力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又表现了海明威对自然的矛盾复杂态度。总的来说,海明威是一位具有一定生态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地论证了巴金的创作思想、文艺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渊源关系。巴金将文学视为打击黑暗、呼号光明的武器;主张“写作同生活的一致”。“作文和做人的一致”;主张“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这些理论主张与传统文化、文学有着天然的血肉的联系。虽然巴金一再说他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他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文学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创作中 ,既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 ,也有主张文学服务社会关注人生的作家 ,同样 ,在文学研究领域 ,既有就文学论文学的专家 ,也有于文学批评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学者——谭邦和兄就属于后一种学人。在“漫游”逝去的古典文学星空”之际 ,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文学研究 ,来更好地保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更深刻地反思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和正在经历的当下的“人生”。这一文学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他文学批评的切入角度 :“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研究文学”。书名《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自然滋养了天地万物,也滋养了人类精神。文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观察思考的结果和“一种精神自由”,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态运动与文学活动携手并进的当今,通过自然与文学关系的发展变迁,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探寻,其旨是期望以新的“生态整体意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儿童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格·黑鹤创作的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是对自然、人、动物三者关系的严肃思考。他对动物本体的关注,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表现出对自然生命体的尊重与热爱,渗透着对生态文化的厚重反思。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关系为课题,把生态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复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人物思想、性格和行动等的影响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二元矛盾的搏斗图,体现了较高的文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