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任务型英语教学法是以“语言习得”为理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的的先进教学模式。语言学家Krashen强调,语言学习是习得(acquisition),而非学习(learn-ing),即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交际语言教学法认为语言教学应采用相关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应用可利用的语言资源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强调通过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达到交际目的的机会(Howatt,:279,1984)。[1]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原则,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全局的监督者,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有效地安排、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语言交际中巩固、习得语言技  相似文献   

3.
营造初中英语教学情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情境,就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应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局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  相似文献   

4.
民族中专生汉语教学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倡课堂交际化,在学习中习得,在习得中学习,以有效提高民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48):102-103
富有创造性的课堂语言活动设计与教学方法是教学发展的命脉,它推进着学生语言实践体验与语言习得的内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以丰富多样的任务活动为学生的体验搭建"脚手架",以方式不一的交际策略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实现教学双边的共赢,以合适合理的课堂评价促进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水平,确保教学符合实际质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学习论等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学生在非目标语交际环境中对某些词素习得序列的研究成果,探讨词素习得在目标语与非目标语交际环境中的异同特点。作者提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是一个互为依托的认知过程,只要在语言课堂里能给学生提供有效而丰富的语言理解输入,语言习得是一种渐进而有序的必然现象。比较研究证明,学习与习得过程要受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国内外词素习得序列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和教材编写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情境互动"的各项活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一、情境的创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1.合理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将教学置于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语言习得论主张学生通过语言使用来掌握语言,也就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合学生需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自然习得语言。它强调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而语言实践活动必须在语言环境中才能进行,这些语言环境包括课堂学习环境、学校活动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他们都是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这其中,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渠道,要提升英语  相似文献   

9.
王伟 《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79-180
非英语专业的高职英语学习者缺乏真实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其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话语及课堂内容。本文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及课堂表现,分析了教师话语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指出应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改善教师话语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水平,增加学生语言输出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对"专注形式"和"忽视形式"的本质区别。交际能力理论以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决定交际语言教学的内容,而认知学习理论以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决定任务型语言学习的过程。前者的课堂活动是"规则型"的,追求语言运用实际状况的真实,其内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运用规则就是其教学目的;后者的课堂活动是"任务型"的,顺应语言习得普遍路径顺序的自然,其内容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意义不是学习目的而只是促使学习发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教学语言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情感性和灵活的趣味性;注重通过练习解决疑难问题;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适当安排热点问题和小插曲。要运用表扬艺术激发学生兴趣。要根据基础较差学生和女学生的实际因人施教,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英语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教师要用问题作为课前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及学生的学情,在作文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课堂活动中,以实现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在网络语言背景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转变传统作文教学思想,转变语言使用要求,转变题材选择风格,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互为主体的活动,根据“教师口语”课作为技能训练课的特点。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师口语”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质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教师具有选准课程的切入点、理清其知识点、激发学习的兴奋点、培植学习的发散点的特征,课堂具有师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深化思维、尊重差异的特征。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职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师专业能力具有职业的特殊性,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教师专业能力划分为六大领域,各领域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职前教师的师范生需要发挥自身主体性,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和反思,指导教师需要为师范生提供支持,为其创设有利于各领域能力成长的学习环境。师范生六大领域专业能力的形成机理各有特点,需要师范生和教师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学不仅要探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及特点,还要探讨如何提高外语教学实际效果。教与学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兴趣和焦虑等因素对外语学习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应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爱护学生自信心,降低其语言焦虑。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外语交际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交际策略在交际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外语教学的各环节中合理地对学生加强交际策略的训练,使学生积极地运用交际策略,顺利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一方面要做到课堂教学与交际策略训练相结合,打破传统模式,组织真实自然的交际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策略运用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丰富课外语言交际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策略训练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为重要的参与者。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效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动机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改善学生在语言课堂上的学习效果。通过采访对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运用的动机策略作调查,并通过问卷和统计的方法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动机策略的看法。试图能从结果中得出一些给商务英语教师的启示和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反馈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与实践者所关注的焦点。调控的功能是如一根线一样,是课堂教学的潜在贯通。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要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对学生进行调控。语文老师是调控的主体,要纵览全局,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反馈"又要照顾到"自我的反馈",在感知学生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学习者自主的相关理论是构建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新模式不仅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更能反映学生英语习得的规律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新模式的优势还突出体现在课堂语言材料使用的效果、课堂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发挥、课堂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及课堂学习成效的评估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