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借鉴了《荒原》的创作方法,大量运用了纷繁复杂的意象,巧妙且深入地展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揭露了分裂的文明下人们异化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其在表层上呈现出违背常理的离奇的画面特征,在精神内核上,传达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荒诞、虚无、绝望、孤独等鲜明的现代感受,并运用了梦的精神分析原理,大量采用象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散文诗集。发表方式的独特,出书编序的慎重,隐晦难懂的意蕴,说明《野草》的创作有别于《呐喊》和《彷徨》。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懂不懂,但《野草》却是鲁迅的最爱。鲁迅一再申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真正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才发现这部诗集实为爱情讴歌,为爱情作证。其实,《野草》是一部具有象征意蕴的爱情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5.
《野草》杂志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文艺月刊之一。从《野草》的创办过程与办刊宗旨看,五位编辑为这份刊物所作的定位是“杂文期刊”。目前研究界也一致将《野草》视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杂文期刊。然而,对桂林出版的五卷本《野草》杂志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后可以发现,刊载于《野草》杂志上的散文小品的比重远远超过了杂文,而且其质量也不低于杂文。这一现象就提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野草》杂志的定位。《野草》不是纯粹的杂文刊物,而是散文小品与杂文并重的刊物。  相似文献   

6.
《野草》研究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但对《野草》中有些篇章的题旨、意境和细节等的理解 ,出现了很多分歧和错误。本文试图通过对《野草》研究分歧大和误解多的原因的探讨 ,提示以后的研究者不再重蹈覆辙 ,开拓一条《野草》研究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野草》与《苦闷的象征》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野草》与社会、人生,生命的对话方式是象征。本文还用较大的篇幅探讨了《野草》梦境的显现方式,鲁迅敏感的艺术本能建构了心灵与梦幻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创造了一个带有梦幻与象征色彩的艺术空间。文章还论及了《野草》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集《野草》历来是鲁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由于其文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个时期的《野草》研究存在很大的分歧,从《野草》发表之后的二、三十年代,到建国后、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的开始,这种分歧与争论从未中断过。也因此形成了《野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野草》浓郁的诗情和深邃的哲思引起了学术界阐释的强烈兴趣,然而由于其文本的朦胧、晦涩及阐释者方法的限制,目前对《野草》的阐释并不尽如人意,有的陷入玄学,有的简单比附。《野草》中有哲学,但那哲思是融在生活的广阔海洋中的盐,有味而无形;《野草》中有象征,但那象征也不单单指向社会批判,而是同时指向深刻的个人解剖。所以,只有从作者的生存体验入手,结合《野草》文本并兼及与之相关的互渗性文本,才能品得《野草》的真味。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的一部散文诗集。由于鲁迅写作《野草》时,正是新文化战线经过了一次大分化之后,他因寻不到“新的战友”,而感到苦闷、彷徨;在写作方法上,《野草》又较多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这样,《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懂的一种。《野草》自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新书局出版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有人撰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70年代,闵抗生先生以《野草》为其鲁迅研究的开端,并成为《野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继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其《野草》研究得到了重大的拓展;21世纪初,他对鲁迅“独战”等的研究,则体现出对鲁迅与《野草》研究的深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野草》只有三万来字,从篇幅来说,可算是他的著作中最薄的一本书,然而对《野草》他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私下,鲁迅跟比较亲近的冯雪峰、川岛和肖军等人曾多次表露过自己对《野草》的珍爱之情。由此可见,《野草》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野草》,不仅在鲁迅思想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从体式和艺术构思的独创性上来看,它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特殊地位。从二十年代章衣萍和高长虹发表有关《野草》的评论文章以来,时经半个多世纪,出现了大批研究《野草》的论著。近几年来,又陆续出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七年级选了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该诗最早发表于1925年2月《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收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野草》是鲁讯先生的生命哲学,并从《野草》与《坟》的联系上,引出了“中间物”的观念,进而通过篇章解读,指出《野草》是反抗绝望的真英雄文本。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夏衍早期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文中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9.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1982年,孙玉石出版新时期以来第一部《野草》研究专著《〈野草〉研究》,开创了新时期《野草》研究的新局面;十多年后,孙玉石借在日本神户大学授课之机作出新的思考,于2001年将讲义整理出版为《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这两部专著合成孙玉石《野草》研究的"双璧",集中体现了孙玉石"历史的、审美的、文化的"三维一体的研究思路及其深化、融通的发展轨迹,标志着他在学术研究中从朦胧逐步走向了自觉的方法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