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对话教学看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味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渐进理性与智慧的佳境。生:读了《草船借箭》,与其说是"借"箭,不如说是"骗"箭。师:为什么?是"借"箭,  相似文献   

2.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3.
适时的精彩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在课题的题眼处提问 题眼是课题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借",选词十分巧妙.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用"借"呢?"借"的本意是要求暂时用一用,到时归还.但这里"借"和"还"的方式却不同寻常."借",是因为诸葛亮军中缺箭进攻曹军,而乘着漫天大雾,假装进攻,骗取了曹军射来的箭.这种"借"就不是"借"的原意了."还",则是指用曹军的箭射杀曹军.  相似文献   

4.
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借箭的原因、准备、经过及结果。因此,导读本课应紧扣“借”字。在读写训练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和有胆略。一、扣“借”字揭题,整体感知明确题意是利用草船去借箭,中心词是“借”,文章内容都是围绕“借”字来写的。读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 二、循“借”字识中心,深化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使用妙计,借箭成功了,周瑜对此是什么态度?划出并讨论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  相似文献   

5.
放眼当下教育,精致的应试教育掩盖学习能力的问题依然突出,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当下基础教育中浅层学习普遍存在。深度学习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考虑"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这是在思考教学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从而逐渐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只有立足"学",才能弄清楚"教",为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科学落实"确立高阶学习目标"等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7.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4,(11):45-45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其斗智斗勇的内容,起伏跌宕的情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伊始,可以从课题人手诱发学生质疑。例如:“箭”与“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借箭?草船借箭,究竟是谁借箭?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借箭”作题目?故事写了哪些相关的人物?主要写谁?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算”了哪些  相似文献   

8.
<正>在现在的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作为教师,我们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也许有人会疑问:作为理科的物理,只要多做题目,为什么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持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在平时的作业或者考查中,学生对于错题的分析总是离不开这样一些关键词:我没有看到、我粗心了、我审题不认真等,其实这些词语就充分暴露了学生阅读题目的能力这样一个现状.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关注学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就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主要能力之一.要想真正落实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真正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授之以渔,教给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适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数学教育教学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王海科 《考试周刊》2013,(6):147-148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教学中,重视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尤其重视研究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运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曾经许多老师认为"教学生读是语文老师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以至于学生不读题目要求,看题就做;有时口诀、公式背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更无奈的是明明不相关的量学生也能用于列式……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学生不会读题,或没有好好读题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习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调动全员参与 ,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的大胆放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位特级教师上的《草船借箭》一课 ,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新课伊始 ,有个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妥。原因是 ,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 ,使用后归还 ,而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 ,也不需归还 ,这不是‘借箭’是‘骗箭’。”话音刚落 ,课堂上举手的一大片 ,学生跃跃欲试。此时 ,这位老师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地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 :…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自提问题的能力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自提问题的能力。一、看“题目”,提问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围绕题目提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教学《捞铁牛》一课,看了“捞铁牛”这一题目,学生就想到:①为什么要捞铁牛?②谁去捞铁牛?③铁牛是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深究题眼,明确关键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眼,研究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山间又响马铃声》一课时,让学生注意文题,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以“山间响起马铃声”做题和本文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文中题目里哪个词是最关键的?通过反复引导,学生明白本文的文题和老师提出的文题要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本文文题的关键词在“又”字上。“又”字说明马铃声从前响过了,后来不响了,现在又响起来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会急切地想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弓I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学会了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来研究课文、理解重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被广泛接受。怎样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呢?我认为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把握好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即读悟、质疑、评析,但凡我们读文章一般要经过这三个步骤:一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很精彩:有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有的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有的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课文向学生展示了祖国语言之美,让学生能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效益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寻找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所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指的是语文阅读材料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语文的统领性问题。找准"突破口"是我们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8.
杨中林 《甘肃教育》2010,(12):23-23
一、解读文章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文章题目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和课文题目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汇报,得出研究课题。紧扣题目阅读、品读、探究,解读了文字内蕴,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要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在新课改的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本身规律,找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突破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目的呢?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主要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来实现交流、对话,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学时我们不妨就地取"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