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醉翁亭记》“射者中”注释辨正湖南/陈瑞衡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一语的注释,常见有两种:一为“投壶”说,一为“射箭”说。“投壶”说如下:投壶的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都没有注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其它选本的注释。《中国历代文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是:射者中(读去声),古代饮宴时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见《礼记·投壶》。陆德明《音义》引郑玄注云:“投壶者,主人与客宴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又作者《九射格》文:“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一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课本没有注明。有关图书资料对“射者中”的注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投壶,一是认为指“九射梅”的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射者中,弈者胜”,课文对“射者中”的注解是:“射的射中了目标。这是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这里“射”究竟指的是什么游戏呢?很多师生望文生义,认为是射箭靶之类的活动。但是,只要稍加考虑便会想到:太守和宾客们游玩了一天,虽兴致高也难免疲累,于是酿酒制菜,团团围坐,间以轻松的游戏助兴;因此,不会是再进行活动量大的射箭之类的运动。事实上,“射”亦叫“射覆”,是我国古代伴随易经占卜而形成的一种游戏。“射”指“猜度”,“覆”指遮蔽之物。即预先将物件隐藏起来,让人…  相似文献   

6.
“投壶”,是古人宴席的一种礼制,又是宾主相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它是一种古老的酒令,既有“武令”的奔放之慨,又有“文令”的典雅之趣,故在先秦时的王室、诸侯和士大夫的筵宴上十分流行。如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记载:“晋中行穆子、荀吴相投壶,为投壶氏,后有投氏。”汉唐时期,“投壶”习俗也很盛行。如在河南南阳汉画像馆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的《卖油翁》(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里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尝射于家圃”。《宋史》卷二百八十四载:陈尧咨字嘉谟,是陈省华的幼子,兄弟三人。“于兄弟中最为少文,然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后“举进士第一”,官至武信军节度使。谥“康肃”。他的宦途较为坎坷。因他对上“豪侈不循法度”,又常“气凌”部下。“须索烦扰,多暴怒,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诗人动情、画家倾心的著名游记,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今日重读,另有感受,试就其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所谓“三美”作浅说。一、结构美一是金线串珠之美。古人曰:“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经络。”首段末句中的“乐”字,实属“文眼”,犹如金线串珠,主宰文脉,统绾全篇。朝幕变幻,四时异景是写山水之乐;扶老携幼,熙来攘往是写游人之乐;投壶对弈,起坐喧哗是写宾客之乐;鸣声巧啭,飞跃林间是写禽鸟之乐;山肴野味,酒酣人  相似文献   

10.
《双语学习》2009,(7):I0013-I0013
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我最欣赏的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象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相似文献   

11.
“思颍诗”是由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寄托了欧阳修的思颍及归隐之情。欧阳修在《续思颍诗序》中虽明确“思颍诗”有30首,但未指明具体篇目,因年代久远,欧阳修思颍诗稿遗失,学者在对“思颍诗”篇目考证时争论不断。文章根据欧阳修的两篇序文及其书信札记,对“思颍诗”具体篇目进行考证,并分析了“思颍诗”的特点以及“思颍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古文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文道”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唐宋文道关系的演变就显得错综复杂。由“道统”、“文统”到“文以明道”,由“文道合一”到“文以载道”,最终发展为“作文害道”。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提出了“道胜文至”、“道以充文”、“重道而不轻文”的文道观,而且扩充了韩愈“道”的范畴,将道分为“圣人之道”与“诞者之道”,赋予“道”崇尚实际、重视实用的新内涵。他强调:“文与道俱”,将文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欧阳修纠正了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道关系”的错误倾向,从而摆正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的“文道观”更是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熟能生巧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耳。”康肃忿然曰:“汝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宋欧阳修《归田录》——译文:宋朝大臣陈尧咨虽然是进士出身,却是十分喜爱射箭并且技术不凡。一天他在自家门外练习,中靶的箭相当多,十支中有八九支射中,自己大为得意。环顾四周,发现一位卖油的老…  相似文献   

14.
酒该谁喝     
《醉翁亭记》的“射者中”课本注释为“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关于“射”,有人说是用箭投向壶中,也有人说是比赛射箭。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课本只注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荐贤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神宗时,他上书推荐可为宰相者三人,而这三人都曾与他有过矛盾。第一人司马光。司马光在1065年的“议濮”事件中与欧阳修意见相左。“议濮”,是英宗为其生父赵允让尊崇谥号时的一场大辩论。英宗为仁宗养子,因此产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  相似文献   

16.
<正>投壶,这种古老的游戏,现在早已不再流行。但在古代,它可是一种正经八百的贵族运动,宋代宰相司马光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来介绍它的规则,其热门程度可想而知。来,让我们看看,它究竟是个怎样的游戏呢?射箭的"平替"一般认为,投壶来源于周礼中的"君子六艺",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普及。"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指的是射箭。射箭的技能,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实际意义,在当时也是一种"社交货币":在贵族们的各种宴会中,如果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精湛的射箭技艺,往往能够赢得客人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欧阳修同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但透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我们却发现他们两人有显著不同。范仲淹可谓之“仁人”,欧阳修可谓之“达人”。在范仲淹的笔下,景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春和景明,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科学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20.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是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开篇的几句话。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