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巴基斯坦西北部落区,部族认同由来已久,其直接构成对巴基斯坦田謇认同的挑战。部落区的传统部落制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政治发展历程,是目前出现部族认同强化、圃家认同弱化的主要诱因,并由此造成部落区在认同定位中置部族认同于国家认同之上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巴基斯坦固家认同的构建。只有部族认同、固家认同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有利于建构巴基斯坦盈家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对部族认同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地理风光与领土主权等产生的归属感。在中国和新加坡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教科书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两国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政治实体与效能、行为文化、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层面存在共性之处;亦在政治认同的视域丰富性、文化认同的方向、民族认同的趋向以及地理认同的偏重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两版教科书均需注重地理认同,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同时,部编版要加大民族认同比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名创版则需要平衡国家认同各层面比重,健全学生国家认同的知与情。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4.
中亚独立二十年来,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监护人角色不断弱化,中亚五国逐步提升了各自主体民族的文化力量,其中包括塔吉克斯坦。独立以来,该国不断出台"去俄罗斯化"政策,旨在激发本国主体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等方面对俄罗斯存在依赖,"去俄罗斯化"仍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5.
<正>1.充分认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性。人口较少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边疆稳定,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步,乃至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必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更多责任和义务,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认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和巩固广泛的社会认同机制,以求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在思想意识上,要以能够引领我国当代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形成最大限度社会思想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在利益关系上,要以能够提高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认同度、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在政治上.要以能够促成广泛的社会政治共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机制.在文化上,要以能够广泛调动积极因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机制.在民族关系上,要以能够长久巩固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知识界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关注,是当时国内特殊的社会环境直接诱发的必然结果。他们所诉求的现代化,其内涵主要包括:在经济上求中国自身之工业化;在政治上求民主政治之实现;在文化上求民族精神之复兴。他们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前提,必须立足于本国,立足于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公共空间问题是一个重要相关变量。多民族国家围绕公共空间进行政策设计时,就产生公共空间政治。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共空间具有民族文化符号承载性和政治社会化功能。由于公共空间在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公共空间的象征符号强化国家身份,或者为公共空间重新命名,让文本、口号和地名的使用占据公共空间的核心,或者通过公共建筑强化国家认同,通过视觉冲击强化政治效忠。由于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与传统、认同以及权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又有助于政权的稳定性与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政治的特点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文化民族主义路径;其二是整合主义路径。虽然不同国家对于公共空间政治的路径选择不同,但实现国家认同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在本国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重视"符号"以及由符号建构而成的意义,借鉴他国的公共空间政治社会化模式,在"差异性"与"统合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与缓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高情感认同与相对低的理智评价的矛盾性,随着年龄增长与国民身份认同感略有降低的矛盾性;在政治认同上体现出积极样态,但是存在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不匹配的矛盾性;在文化认同上体现出既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接纳,还有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包容的的多元性。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培植中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主流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面对新疆特殊的民情、区情,分析新疆各民族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存在某些不一致的原因,找出新疆各民族增强国家意识的途径和方式,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将我国建成文化强国,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