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红兵先生在《直面教育现场》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校长、教师在西方课程理论面前的三种选择:一是照着说;二是接着说;三是自己说。这诚然是正确的。但我们毋宁将这种孤立拆分的态度和选择,视为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组合成一个有机衔接、连贯发展的逻辑整体。1".照着说"是学习内化阶段。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指出,哲学史家是"照着讲"。比如柏拉图怎么讲,孔子怎么讲,哲学史  相似文献   

2.
施麒俊 《教育文汇》2005,(12):24-24
“接着讲”,出自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自谦之辞。冯老讲了一辈子的中国哲学,他说自已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两句话只差一个字,但是精神全异。“照着讲”是一种抱残守缺、拒绝进步的态度;“接着讲”则是一种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照着讲”是讲清楚冯友兰哲学本身,着重讲“怎么样”,属于哲学史研究的范围;“接着讲”是对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发挥和发展。是创造性地诠释,着重讲“为什么”,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转型.冯先生所关注的确定性、合群体性、建设性三个原则可以成为“接着讲”的接点。在当今时代,我们不必再自我标榜现代新儒家.但我们应当讲现代新儒学,对包括冯先生的新理学在内的儒家文化做出新的诠释,建构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照着讲”是讲清楚冯友兰哲学本身,着重讲“怎么样,”属于哲学史研究的范围;“接着讲”是对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发挥和发展,是创造性地诠释,着重讲“为什么,”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转型,冯先生所关注的确定性、合群体性、建设性三个原则可以成为“接着讲”的接点。在当今时代,我们不必再自我标榜现代新儒家,但我们应当讲现代新儒学,对包括冯先生的新理学在内的儒家文化做出新的诠释,建构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在谈及学术研究与治学时,有一相当著名的论述:照着讲和接着讲。他认为,照着讲是规规矩矩地讲史,接着讲则是一种学术继承和阐扬,是对理论内核的进一步淬炼,是对学派精神的继续光大。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在谈及学术研究与治学时,有一相当著名的论述:"照着讲"和"接着讲"。他认为,"照着讲"是规规矩矩地讲"史","接着讲"则是一种学术继承和阐扬,是对理论内核的进一步淬炼,是对学派精神的继续光大。  相似文献   

7.
古今贯通的“照着讲”,目的是形成史识、眼光,为“接着讲”的学术研究奠基。语文学研究史识建构须“三观融释”:微观(点)、中观(面)、宏观(线)融会贯通。这是艰辛、漫长的思考过程,是毅力、功力,才智、学问的相辅相成。若有所缺便前功尽弃,无能“接着讲”。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对孔子哲学抱有偏见,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孔子不是一位哲学家。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如果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其重要人物的话,那么,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是任何历史人物都无法相比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1895—1990),字芝生,是中国现代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于中国化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人们赞美冯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意思是,后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因为那样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以深入堂奥。人们还感叹,冯先生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但你不会不明白。  相似文献   

10.
注重语文教学中讲的作用,并不是要求每节课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在人们的意识里,“讲”似乎就是“灌”的同义词。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然而,实际上教师每天都在讲课,不管他是怎样讲,点拨也好,引导也好,启发也好,教师总是要开口的,或讲得少些精些,或讲得多些杂些,总之,教师与“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文气”是中国古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今天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文气”说的现代转型,可参照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理学》中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模式,先从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方面来“照着说”,对“文气”说的历史作一回溯;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说,关注现代语言模式、文学形态的演变,在原有的概念、范畴里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也可与西方相关的文艺理论进行对接。在转型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文气”说的诗性之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照着讲"与"接着讲"是教育学研究的两种不同方法,逻辑上呈现递进关系。建构当代民族立场的教育学需要系统梳理和接续前人的研究,即照着前人的研究理路讲,进而开创新的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合理把握成为提升教育学研究质量、革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子女能否掌握分寸是十分重要的。“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都是讲要掌握分寸。失去分寸就违反了教育规律,那是教育不好孩子的。我们先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农夫赶着一头小毛驴在路上走,他看小毛驴驮着货物毫不费力就给小毛驴背上增加货物,加完后,看小毛驴还能驮,就又加一点,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加,最后终于有“一斤”货物加上去把小毛驴压垮了。这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讲过的故事,他  相似文献   

14.
生问:“老师,怎样阅读?”我回答:“阅读要敢于‘突破’。”生问:“能不能具体点?”我给他讲,阅读要讲三个“突破”: 一曰“观念突破”。主要是突破一些不被同学们所认同的“阅读”观念。因为,从阅读的本质上讲,只要是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学习活动,都应该被称作阅读,所以观念突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写促读。写作前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性阅读,这实际就是一种广义的阅读活动。2.读思结合。读而思,思而读,读思结合,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称自己不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而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因此,称他的哲学系统为“新理学”。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生,《新原人》一书是“新理学”体系的中心。在《新原人》中,人生被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最终表达了冯先生的最大愿望: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到达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要做到具体、形象,除了要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还要多问几个“到底是怎样的”。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夜访同学家》的文章,其中一段写他黑夜去邻村同学家,走在路上时是怎样害怕,后来又是怎样战胜害怕的内容。他是这样写的: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想到自己对同学作的保证,我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老师告诉他,文章空洞,要好好修改、充实。方法就是多问自己几个“到底是怎样的”。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认真进行了修改。他写到“天很黑很黑”,就自问:“那天晚上,天到底是怎样的黑呢?”他边回忆边写:天阴沉沉的,到处漆黑一团,伸…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奴隶主贵族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政治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其中关于“哲学王”思想的论述,对我们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启迪。“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救治社会方案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他的“理想国”的支柱。柏拉图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末至四世纪初,即希腊奴隶制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落,雅  相似文献   

18.
纵观历史,横观东西,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他们的伟大,都源于思考。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之所以能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是因为他敢于创新。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科技成果受亿万人敬仰。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上课要听讲":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脑子跟着想、精神要集中。这是我们老师对学生上课听讲的要求。于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总是学生听,教师讲。"我不讲,学生就不懂;我少讲,学生就少懂;我多讲,学生就多懂。"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听讲和笔记,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但其实,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对"听讲"的要求,不再囿于老师的讲,更要听同学怎么讲,再思考自己讲什么;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所以,从另  相似文献   

20.
谈“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美学,人们往往望而生畏。到底什么是美学呢?“美学”这个术语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750年,由一个后来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所提出。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当然,人们对美的探讨,历史则要早得多,柏拉图、孔子都曾谈论过美。“美学”一词,希腊文的原意是“感觉学”的意思。但是由于美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对于它的定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如果撇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