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澍是有清一代甘肃最著名的学者,一生勤于笔耕,著作宏富,学术成就巨大。在辑佚学、姓氏学、方志学、金石学、西夏学、敦煌学等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对有清一代西北史地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乾嘉时期西北史地研究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2.
张澍居官西南期间曾编撰《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等三部地方志,这些方志保存了川黔地区大量稀见史料,同时也为后世西南地区的方志编修树立了典范。另外文章考证认为,"介侯"之称乃张澍之号而并非其字。  相似文献   

3.
张澍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的《凉州词》和《闲居杂咏》两组咏凉诗以自己对河西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河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奇异的动植物、古迹、文物等的歌咏,讴歌了河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对河西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向世人的介绍和炫耀,体现出张澍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张澍的这两组咏凉诗不可以平常诗词来看待,虽个别地方难免夸张失实之处,但其内容均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为依据,为我们研究河西历史文化提供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何勇 《宜宾学院学报》2007,7(5):104-105
张澍,生活于清代乾嘉时期,甘肃武威人,曾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至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先后在四川屏山、兴文、铜梁、大足、南溪出任县官。在此期间,张澍对四川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澍是坚代陇右最著名的学者,除经学、史学、金坚学等方面的成就之外,他的《养素堂文集》也体现出很高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文笔细腻生动,语言雍容自然,特别是在赋、记、书、论、传等体裁上有许多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6,(4):75-84
《诗小序》的作者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纷如聚讼","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清代一些学者,从清初的陈启源,中经钱大昕、翁方纲、张澍,到晚清的陈奂等,一改宋代学者轻率攻击《诗序》的做法,实事求是地对《诗小序》的作者进行了辨析,肯定《诗小序》出于子夏。其中张澍在其《诗小序翼》的序言《诗小序翼题辞》中,以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毛诗笺》等的直接证据与自左丘明《左传》以来历代学者引用《诗小序》的间接证据相结合,论述了《诗小序》为子夏所作,显得全面而系统,令人信服。当代学者在"走出疑古时代"的背景下对《诗小序》作者问题的研究,肯定了"子夏序《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张澍,甘肃武威人,清代著名学者。他一生嗜学,著作等身,在辑佚学、姓氏学、金石学、方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书于1935年的冯国瑞《张介侯先生年谱》,是一部优秀的著作,它具有填补张澍研究空白、为张澍研究奠定基础、搜集资料较为全面、传信、真实等特点和价值,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张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语〉选读》的研究,是一块未开垦过的新的学术园地,经过学界八年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学理化的"整理爬梳,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关照《〈论语〉选读》的研究现状,找到有待填补的学术空白,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学术起点。  相似文献   

9.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文心雕龙学"。各家学派以其自己学识所长,各见其所见,学术成就可谓蔚然大观。王志彬是"写作理论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王志彬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典型的写作理论专著,这不仅开启了"文心雕龙学"的新领域,而且使学界对于《文心雕龙》之性质有了新的认识。王志彬"三论"的出版,代表了其学术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论语〉选读》的研究,是一块未开垦过的新的学术园地,经过学界八年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学理化的"整理爬梳,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关照《〈论语〉选读》的研究现状,找到有待填补的学术空白,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学术起点。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大部分在河南,河南省在姓氏寻根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联络与化交流工作。许多专家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人始祖寻根、古都古城寻根、门类化寻根同姓氏寻根的结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福建、台湾两地同胞的固始寻根更是近几年姓氏寻根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谢无量先生楚辞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楚辞新论》一书中。该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新见,是把《楚辞》作为古老的南方文学的代表,把它放在古代南方学术文化的背景下,同代表北方文学的《诗经》相区别进行研究,进而在屈原生平思想、楚辞篇目、《离骚》新释、楚辞学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发前人之所东发。尽管其论述也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但谢先生筚路蓝缕,勇于开拓新路、敢于破旧立新、大胆冲击陈说的精神,仍是十分可贵的。其以南方文学观为核心的诸多新见与发明。毕竟使人耳目一新,对后来从楚文化角度研究屈原与楚辞之思潮及楚辞文化学的兴起,无疑有深刻启示和巨大影响。还有对“屈原否定论”的首难之功,也不可抹煞。因此谢无量先生的楚辞研究。在楚辞学史以及20世纪学术史上自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书光 《教育研究》2012,(2):153+156
十余年来,科举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科举学"已成为新崛起的一门专学,备受瞩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科举研究,已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大量论文,其学术观点新见迭出、自成一派,被学界誉为"刘科举"。近日,有幸读到其新著《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15.
“韩学”作为特定的学术概念并予以科学诠释是陈寅烙先生1954年发表于《历史研究》第2期的《论韩愈》一文;1986年饶宗颐先生在汕头举办的“韩愈学术讨论会”上,以《宋代潮州之韩学》为题的论文中再一次提出,并且作了进一步阐述。虽然当时因条件尚不成熟,未能引起学界普遍重视,但是,这一学术概念的提出是很有见识和必要的。这说明韩愈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业绩不仅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建立起来,它的建立也必然会对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过学界的不懈努力,不仅涌现出许多热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八木章好先生是日本聊斋学界的后起之秀。他除了在有关蒲松龄及其著述(主要是《聊斋志异》)的资料整理、甄别和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外,尤其专注于聊斋诗歌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多有新见。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的古典文学研究中,大家普遍比较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和建设,但运用科学方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还并不多见。近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分卷)应说是一部颇为引人注目的著作。它在博采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少独到的新见解,堪称一部探骊得珠之  相似文献   

18.
在钱穆晚年精心结撰的"尊朱"巨著《朱子新学案》中,他用"理气一体浑成"的观点,纠正了学界理气二元对立论,又将朱子理气论与心性论联系起来考察,提出理学家中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用"心性一体两分"的观点,打破了学界将朱陆对立的门户之见。钱穆还从经史文学各个方面去梳理和统摄朱子的学术,对朱子的学术成就及贡献作了全方位的呈现。而钱穆晚年转向朱子学研究正是由于朱子能对各家学说融会贯通,有吞吐百家、汇纳众流的气魄,这与他追求的"求通不尚专"的学术风格有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学界对《木兰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木兰诗》的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进行归纳梳理,对未来《木兰诗》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文学遗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对文学遗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比较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发表了《隶隐派红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经验教训》等一系列论文,之中提出了一些学术新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