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在消费时代,身体美学与消费主义的耦合使得身体既是消费对象也是消费主体,性别异化现象是身体审美过度消费的结果。当正常的身体审美不再能引起观众审美惊奇时,影视剧中便出现了一批性别错位的类型人物,这些以小沈阳、李玉刚等人为代表的性别异化现象,既是身体过度消费在影视剧中的集中反映,又深刻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电影创作实践表明,一个导演的性情比作为作品题材的"性别"更重要,或者说,导演的性别立场是决定一部电影性别倾向的关键.那么,王家卫的性别立场怎样呢?通过对其<旺角卡门>、<花样年华>、<蓝莓之夜>等九部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中.王家卫的女性立场是不确定且矛盾交织的:一面是极端的传统,一面又是对传统的颠覆,总体上呈现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审美意旨.  相似文献   

3.
1.研究读者的审美需求 ]读者的审美心理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性别、年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会给读者的审美情趣带来本质性的差异.然而个性与共性又是辩证统一的.就读者而言,不同读者的品位、欣赏水平、鉴赏能力、心理因素是千差万别的,但他们对美的认识和美的把握又是有着相似和共通之处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性别异化不仅在大众媒体上受到热捧,而且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反应,也是消费社会的催生以及审美趣味异化的表现。性别异化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品的风靡,对青少年性格养成及社会角色塑造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雁 《新闻爱好者》2011,(12):17-18
近年来,性别异化不仅在大众媒体上受到热捧,而且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反应,也是消费社会的催生以及审美趣味异化的表现。性别异化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品的风靡,对青少年性格养成及社会角色塑造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莉  陶辉 《大观周刊》2012,(1):76-76
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女性服饰最具特色的时期。本文欲从社会性别体制入手,以唐代女性服饰的装饰特征为研究主体,分析唐代女性的服饰色彩,服饰纹样及服饰装饰工艺,进而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揭示出唐代女性服饰装饰审美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期刊品牌的整个系统工程建设中,始终贯穿着审美的因素.审美对于期刊品牌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最终形成了期刊的核心价值,成为了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期刊品牌的建构离不开对受众审美情感、文化一心理结构、知识结构、理解结构等等的把握.本文从操作层面提出了把握受众的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的方法,提出了建立期刊品牌符号体系,从三个层次将文本内容符号化,将其中的意义凸显出来.让受众的审美兴趣点流淌出来.以此指导文本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审美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形成创作潮流,一系列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当下娱乐当道的媒介环境下,这一"主旋律"电视剧如何才能吸引观众,赢得市场?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分别从现实主义审美、浪漫主义审美以及消费主义审美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同人性转视频的研究,考察了中国的粉丝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别实践形式.并发现,通过逃逸出原文本的性别叙事与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种结构性状态,粉丝剪辑的同人性转视频得以生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围绕这一阈限空间,粉丝与视频观众获得了"地位上升与逆转"、"通过'嗑CP'的精神狂欢与'舔颜'的符号狂欢所进行的审美消费"这两种程度不一的阈限体验.本文认为,同人性转视频虽然不具备政治上完全的颠覆意义,却为我们拥有更多关于性别上的可能性提供了有益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刘星 《编辑学刊》2007,(1):46-49
一、儿童审美与童书装帧的关系 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幼年开始.儿童的审美心理是在多次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儿童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审美欲望和审美兴趣增强,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儿童电视广告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广告审美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本文从视觉画面、听觉语言、创意三大方面对中国儿童电视广告作了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旭  孙红 《今传媒》2016,(12):148-150
审美同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方式的特有表现.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审美主体间性转变,而审美同情在物我合一,间性交融的本体论层面的追求则体现了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中国书法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书者通过审美同情的方式对于被欣赏对象和创造对象情感的体验过程,是审美主体间性的活动.当代书法创作流于形式主义,出现审美主体间性的缺失现象.文章尝试从中国书法创作的视域下解析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并提出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出版以其独特化的儿童视角,对促进儿童的正常健康成长有着其他出版物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儿童文学出版出现了审美价值失范的问题,审美价值成人化、审美作用功利化和审美内容过度娱乐化等.因此,亟待对此进行研究,可以从界定儿童文学出版的审美价值,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厘清审美内容娱乐性和高雅性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路径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领域的性别审美中,女性一直占据着大众传媒审美对象的主体地位,扮演着"被看者"的角色。但近年来许多传播现象和传媒事件的出现,让笔者注意到在大众传播领域中,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了高校审美教育的含义、作用及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现状,从高校图书馆环境美、知识美、服务美和工作人员美四个方面谈图书馆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审美教育的含义、作用及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现状,从图书馆环境美、知识美、服务美和馆员美四个方面谈图书馆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满圆娟 《视听》2018,(11):71-72
中国女扮男装的历史源远流长,女扮男装故事可见于历朝历代各种文学体裁中。目前关于女扮男装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和戏曲领域,影视艺术中的相关研究较为稀少。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古装片中的女扮男装现象进行分析,梳理出三种主要角色类型:侠女、公主及女性随从,从角色主体意识觉醒、性别逾越、受众审美三个方面阐释了女扮男装被设置在古装片中的缘由,探讨香港古装片中女扮男装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性别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编辑审美力的形成、编辑审美的客观标准以及文艺类图书编辑的审美品位三个方面,对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作一些浅析和探讨.文章分析了图书编辑在编辑工作中因忽略审美意识而面临的问题,进而确立图书编辑自身的审美意识与美学风格、造就审美主体客体双方高度照应的和谐关系,同时从封面、书名、内容、细节等诸方面,探讨提高文艺类图书的审美品位,为图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电视步入“男色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晓羽 《视听界》2004,(1):43-44
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媒体对男女两性进行的角色定型化描述,对受众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至深女性扮演的多是温顺、娇艳、性感、依附于男性的情感型角色,是审美的对象;而男性则是果敢、刚毅、智慧、理性的审美主体,扮演的总是社会角色。由星空卫视强力打造的一档全新男子“选秀”娱乐节目——《美  相似文献   

20.
论数据新闻的图像表意与审美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编辑之友》2015,(3):85-88
数据新闻凸显了图像符号的表意功能,形成可视化叙事报道的信息呈现方式,以直观而又深刻的审美方式呈现,正在逐渐改变着人类的审美习惯与思维认识.文章结合实例梳理当前数据新闻的4种主要审美呈现方式,认为数据新闻的图像表意功能与可视化叙事逻辑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从审美观念上颠覆了现行审美范式,其所带来的“图像观赏依赖”调整了人对信息接受的审美逻辑,正在形成信息接受的审美新范式,同时在意义生成与社会认知层面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