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1,(4):98-98
黄前程在《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质论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质论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一观念,君子人格是中国文质论思想的原型。自汉代起,治道文质论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和政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森林的建设,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已为人们广泛接受,政府决策者们也纷起付诸规划和实施,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特征。由温家宝总理命题和交给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任务已经完成,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和远景蓝图。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改革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作出的“四个全面”全新战略部署的关键一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否真正实现,对中国政党和政府权力运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建设有序开展、民心民力巩固团结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日益增多。西方媒体在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加激烈地抨击中国政治制度、军力建设、社会矛盾、国民素质等,并就中国的货币汇率、环境排放等问题进行炒作,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提供素材,使中国的外部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和严峻。  相似文献   

6.
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李平一近几年来,海内外研究,探讨儒学与现代化、儒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文章越来越多,且观点也纷繁杂多、各不雷同,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细细归纳梳理,大约有如下五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东方儒学一无论。所谓“东方儒学一无论”,是...  相似文献   

7.
晚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 ,是一个颇具魅力的课题 ,究其原因 ,就在于晚明社会的深具魅力。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正式提出 ,到 5 0年代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探讨 ;从中国社会明清停滞论 ,到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 ,这些中外史学界讨论最热烈的重大问题 ,无一不涉及晚明社会研究 ,换言之 ,晚明社会研究关系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变迁 ,在探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启动和障碍时 ,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 ,关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研究已经形成社会科学研究新的热点 ,受到中外学者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8.
乡土诗学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人的根从本质上说是源于农村,农村是中国自然与人之状态的最大背景和原生摇篮。由此言开去,土地、农业、乡村之于中国诗歌犹如娘之于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农业、土地、乡村抚养喂大了中国诗歌。即便某一历史时期,由于某种原因,这一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精神形态被轻视被忽略被淡化,它自身强大的内在生命仍悄悄孕育着,繁衍着,因为土地永存。“五四”新诗肇始,应运而来的浪漫主义“挟裹”着个性民主自由人文精神,席卷着大半个中国诗坛,极大地冲开中国新诗的活塞,这一激情想象大蒸腾的景观,致使朱自清后来在总结“十…  相似文献   

9.
吴梅村诗学理论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钩稽吴梅村诗学之论 ,指出梅村诗学理论主旨有以下数点 :一为论诗主才思、性情与学识并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之一。二为主知人论世 ,强调客观存在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客观论。第三 ,梅村对明中叶以降诗坛流变史具有自己独特的批评意见 ,赞同“七子”派的基本主张 ,抨击“七子”派末流 ,批评“公安” ,鄙薄“竟陵” ,表现了他尚雅的诗学趣味。第四 ,指出梅村诗歌创作论与诗歌批评论 ,皆主“取其中”和“不可一端而求”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的《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年第一期 ,此前我已于1999年 10月在香港一次会议上讲过这篇文章的内容。在那次会上有的学者提出 ,用“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提法不大合适 ,应改为“重建中国解释学”。意思是说 ,中国原来就有“解释学”,不过后来被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即以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现在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圣经”。“现代化”是什么?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不同的专家都有自己的概念。但是,一般的说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上,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若是后发国家,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更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一、2017年我国国际传播回顾2017年,对于中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以稳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1/3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吸引全球目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在世界上扩大影响。在国内,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迈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3.
《虞美人》是中国词学史上经典之作,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此词译本诸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徐忠杰和许渊冲所译。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对《虞美人》的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现代化建没的缩影”,历来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清初诗坛盟主渔洋山人王士祯,以标举“神韵”,倡立“神韵说”,而在中国诗史和诗学史上赢得了颇有分量的一席地位。众所周知,渔洋于“神韵说”原无系统的论述,诸见皆以断语片言的形式散见于他的诗话、诗作、序跋、答问之中,这也就像他那个著名的“神龙”之喻,仅于”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很不容易窥见全貌,且多为经验之谈,很少直接的理论阐述。不过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普遍性特点,非独渔洋如此.笔者将渔洋论诗诸见加以钩稽整理,大体归纳出“神韵说”的若干经纬,于是发现,渔洋的“神韵说”虽在形式表现上显得简散无序,其实在理论内涵上,则于创作、风格、意境等诗学诸论,都有充实的内容,且拥有相当完备的系统性,只是“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仙人五城十二楼,缥缈俱在天际”,一时不好把握而已;同时又发现,渔洋有许多论见为当时和后世大多数论者所忽视或误解,以致“神韵说”蒙受了种种由此而生的訾议。这里仅将“神韵说”的创作论作一番探索性的论析,同时就若干偏见及误会予以适当的辩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名城》是由国家名城委创办,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支持的专业性、前沿性学术期刊,已创刊25年。杂志全方位展示现代区域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总结推广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工作实践经验。《中国名城》杂志辟有‘‘城市理论前沿”、“城市问题批判”、“城镇化研究”、"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外文局号称“外文城”,这城里的人大多从事对外报道工作,而且这里还有一份服务于对外报道工作的杂志——《编译参考》,屈指一数,它创刊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编译参考》的办刊宗旨,是向读者提供国外背景材料,报道世界对中国的反应,反映全球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思潮,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刊物的创办过程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备述的。在“文革”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外文  相似文献   

18.
洪刚 《职业圈》2012,(36):83-84
“创先争优”是一种激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建设者们继续奋勇向前的手段和动力。是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表现突出、工作业绩突出的建设者们的一种鼓励。“创先争优”活动是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形成一种制度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9.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