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真调,即周邦彦词.周邦彦乃北宋一代名家,但古今对其词的评价,都大相径庭.自南宋直至近代,词学界对他评价一直都很高.把他说成“集大成”、“词中老杜”;解放以后.在五、六十年代,周邦彦及其词作却遭到空前的批判和否定.论者或斥之为统治者的“御用文人”,甚至有的论者认为周邦彦在词史上起过反动作用.从艺术形式上肯定清真词成就和作用者也不多见.八十年代以来,对周邦彦及其《清真词》的全面评价渐次展开、有的论者充分肯定了他在词史上  相似文献   

2.
“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本体论”是近年来一些论者所坚持的哲学见解。为了论证这种见解,他们宣扬一种“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理论。并且认为,这种超越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早已有之。有的论者甚至断  相似文献   

3.
刘佳 《中文自修》2023,(23):9-12
<正>白居易这位中唐诗人,名为“居易”,字为“乐天”,隐隐暗示出他知足安分、达观任情的人生哲学。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别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和《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作为唐代现存诗歌数量之冠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洋洋洒洒的叙事长篇《琵琶行》《长恨歌》,也熟读过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和讽喻诗。此外,在白居易七十五年的生命中,他还创作了丰富的闲适诗,这些作品细密地折射出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与人生哲学。本期栏目中,就让我们赏读白居易的闲适诗,走进白居易的闲适生活。  相似文献   

4.
F.S.菲茨杰拉德是美国当代屈指可数的大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长篇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十二部小说之一”,美国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当代文学时,这部小说是不可或缺之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到八十年代才被介绍到中国来(他的小说选今年才出版)。可见抓紧对这位作家的研究,乃是当前美国文  相似文献   

5.
对白居易晚年诗歌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晚年的心态以闲适为主,但以闲适为主并不意味着事事如意。他晚年的“闲适”是因为没有实现“兼济”的条件,可谓生不逢时。尽管如此,他的兼济之志也从没有完全消失。对白居易的评价我们要抱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白居易晚年“兼济”的淡化就一味地贬斥苛责。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得到的种种非议与他的作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是运用何种评判标准来看贾平凹,他都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人物。他认为“越有民族性地方性越有世界性,这话说对了一半”,并在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世界性与现代性等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他针对当代文学发展现状重提现实主义创作基本准则用心良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1 什么是文气?对这一范畴,有谓文气是才性气质论者,有认为是作品风格论者,有认为是行文气势论者,有认为是语气音节论者;台湾学者还从“文气”中析出了“民族性”的意谓,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从某一侧面接触到了“文气”的内蕴,但我总觉得尚有意犹未足之感。研究者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角度,这就是文气论也是艺术本体论,它着力标明的是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文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美学范畴,对于它绝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也许“文气”一词本身并没有准确概括、反映出它所拥有的丰富内容。因为“文气”二字,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被人认为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气”,实则这一术语是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中凝缩而来,而曹丕原意更偏重于指作  相似文献   

8.
虽然关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既有持客观主义的科学评价方法论者,也有持主观主义的人文评价方法论者;既有倡导目标评价的,也有倡导过程评价的,但都不会否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价值与功能,都不会否定教育测量与评价需要“慧眼”(enlightened eyes)。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困惑不已的教育学者、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获得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和《废都》获准再版的消息引起读者和研究者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再度关注。他写小说“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探讨“如何用中国水墨画写现代的东西”,其得失无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构,还是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玮 《职业技术》2007,(15):10-21
潘岳,江苏南京人,可持续论者,有“环保铁腕”或“中国环保的急先锋”之称。1960年4月出生,1976年入伍。现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系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北京奥组委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这位新生代副部级高官,自踏入政坛的那一天起,便一次次成为公众舆论的聚焦点——中国环境领域最有力的发言者。他摸过“电老虎”的屁股,频频掀起“环评风暴”——威力所及,千亿元的项目叫停,数十家大企业遭点名批评。这位“中国环保的急先锋”,他的名字常常与“绿色GDP”、“绿色崛起”等新名词联系在一起——新论层出不穷,这些新名词都与政治改革、民族精神、民主法制、现代政治理念相关,从中透射出的思想尽管饱受争议。他就是人如其名、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攀越”新阶段的可持续论者潘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应该建构新的结果评价范式。那么,我们必须向评价运行系统中引入哪些新的关键元素呢?一位在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在一次阶段考试中,这位中国留学生答对了所有题目,却只得了个C等。对此,他心中颇有不平,因为他分明看到与自己同室的那位美国学生居然得了“A ” ,尤其不能理解的是这位同学只答对了六道问题中的两条。他找到了教授,陈述了自己的看法。教授说:“你确实六条全对了,但那些回答只是老师的见解,而那位同学虽然只答了两道题,但他的回答却是他个人的独特思考。”美国…  相似文献   

13.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思想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堪称诗坛巨擘,却算不上一位思想家。我们研究白居易的思想,自然不是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评价他,而是力求结合诗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遵循关于世界观对创作方法具有必然的制约作用的美学原则,着重探讨诗人的思想同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从整体上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作出确切的评价。然而,白居易作为中晚唐诗坛的重镇,他一生历仕七朝,在创作上也“缀玉联珠六十年”,其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都可以说是曲折而漫长的,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对他的思想和创作进行全面地评述。因此,本文的论述,固然力求观照到诗人思想和创作的全局,但探讨的问题则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前人旧说,对白居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里,常有一些奇怪的、饶有兴趣的现象:一句话,一个精辟的见解,胜过一打论文,胜过大部头著作,它使一个人名声大噪,有口皆碑。以至于后人因此衍绎出一派学说,一个理论体系,而不得不怀念这位最早的立论者。法朗士堪称一例。他说的“凡是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他说的“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谈的,其实就是我自己”,就产生了这种效应。法朗士此说真是惊世骇俗,具有挑战性。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因此而成了印象批评的倡导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又不放弃主观的努力。 “恐惧”论者说陶渊明“害怕死”,“超脱”论者说他对生死“了无挂碍”,“并存”论者说他“既超脱又忧患”,或“外表放旷而内心忧患”,都并不符合诗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在今河南新郑县。青少年时代,白居易有几年衣食不充,生活颠沛流离,但他学习刻苦,特别是举秀才后,更加“苦学力”,“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每日不遑起居,甚至弄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地步。公元799年,白居易考中进士。806年,因对当时政治弊端敢于揭露,他只被授任今陕西周至县县尉。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及其叙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代表诗作《琵琶行》创作于唐玄宗元和十一年 (816)。当时作者被贬官在江州任司马。一年的江州生活使他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和吏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年秋,他一次在江边送客时遇到了一位“长安故妓”,这位富有艺术才华的妇女的悲惨身世触动了他的心事,遂写下了这首享誉千古的诗篇。诗中记述了这位歌女的一生经历及其出色的技艺,对她年老色衰、从良非偶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情的共鸣中,抒发了被贬谪的苦闷与悲哀,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这首诗的突出成就就是在叙事方面。第一,叙事和抒情巧…  相似文献   

19.
<正> 北宋苏轼的人生观是:不尚奢谈,而尚实践。这就促使他一生在政治上较重实际,对当时新旧两派的脱离实际及其派系成是导致的过头做法都不赞成,结果既被新派迫害,又被旧派排斥,终身不得志。对此,当时和后世论者都有不同认识。多数认为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是司马光的同党。有些论者看到他后来反对司马光尽变新法,又想在他头上加一顶动摇派的帽子。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御用文人竟将他看成“典型投机派”。纵观苏轼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政治活动,不难看出一贯坚持革新是他政治思想的主流。他一生素志不渝,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精神,尤其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20.
朱执信是孙中山革命的忠实追随者,也是“钱币革命论”的拥护者。他结合学理与国情,对经济敏感的货币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阐发见解。其思想前后经历了从金本位论者到货物本位论者的转变.但却未能摆脱金属货币体制下所形成的观念的束缚。他的一些理论观点虽具空想成分。在理论上也欠成熟,但其中包蕴着历史发展的深刻悟性,多少包含正确、合理的的因子,不乏爱国、进步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