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知了,知了!”是谁叫得那么欢?当然是蝉了,它们的叫声非常响亮。  相似文献   

2.
捕蝉     
暑假,我去外婆家玩,一天,太阳火烧火燎的。我们村前的几棵大树上,传来了“知了,知了……”的叫声,好像开着热闹的音乐会,我多么想捉上几只蝉啊!经过一番准备,这天下午,我提着一只自制的笼子,扛着塑料网,竹竿等捕蝉的工具,向柏树林跑去。一只蝉正趴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我高兴得跳起来,举着网兜扑过去,网兜在空中晃动,还没等AONIANZUOWENFUDAO到下罩,蝉便“吱”地一声飞走了。我太激动了,反而成不了功。这时,不知怎地,我突然想起了课文中学过的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  相似文献   

3.
诗歌     
夏天来到了, 太阳当头照。蝉在高声唱: “知了——知了——”瞧,他有多骄傲, 好像他什么都知道! 一天大清早, 蝉在睡懒觉。勤劳的小蜜蜂, 在他身边叫: “蝉哥哥,快起床, 懒懒洋洋的多不好。”  相似文献   

4.
蝉也叫知了,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昆虫之一。炎热的暑假,我们约几个同伴,手持带有粘胶的长竹竿,来到树林,对准目标,轻轻一粘,突然传来急促的蝉鸣声。呵呵!逮住啦!面对"战利品",你是不是会想,蝉的歌声是从何而来?蝉的"五官"长在什么地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寻找蝉的"喉"你知道吗?雌蝉是"哑巴",会唱歌的是雄蝉。但雄蝉的歌声并不是用嘴巴"唱"出来的,而是通  相似文献   

5.
    
蝉也叫知了,学名蚱蝉,属昆虫纲,同翅目,蝉科。为昆虫界里较为有名的“歌唱家”。  相似文献   

6.
动听的歌声热情的太阳才给城市披上轻薄的红纱,花朵便收拢了那娇艳的瓣儿,树枝也无精打采地伸起了懒腰。这时候,精力充沛的要属树上的知了。调皮的知了小姐,亮起了她那婉转动听的嗓音。“知了,知了……”她的歌声在炙热的天空中回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知了,知了……”她的歌声在夏季的舞台上疯狂,嗓音嘶哑了也不愿休息。快乐而又敬岗的知了,不知疲劳地唱着,她要把夏天的热情推向高潮,她要用自己的“演唱会”,为这个短暂而美丽的季节画个完美的句号。忙碌的蚂蚁秋姑娘踏着轻盈的步履刚刚来到人间,蚂蚁就经典对白:蚂蚁对知了说:“冬天,你干…  相似文献   

7.
小蚂蚁拜师     
知了在树上唱歌,歌声很响亮。一只小蚂蚁听见了,十分羡慕,想拜知了为师学唱歌。知了同意了,骄傲地高叫着“知了——知了——”小蚂蚁左看右看,很为难:“你唱歌怎么嘴巴不动  相似文献   

8.
夏天的夜晚     
"知了!知了!"伴随着蝉的欢乐叫声,我们迎来了夏季。夏季是美丽的、愉快的,也是美好的。夏夜尤其如此。夏日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着大地,给大地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银粉。星星在旁边点缀着,好像给天空挂上了许多耳环。在深黑的夜里,你仔细看,隐隐约约会看到几片白云,给人一种意境朦胧的感觉。蝉在奋力地唱着他的自创曲。他好像嗓子永远不会哑似的,从下午唱到晚上。夜深人静蝉的歌声就像一首温柔的催眠曲。  相似文献   

9.
蝉诗三绝     
蝉,俗名知了,栖于高树之上,古人误以为蝉靠饮露为生,因此视为高洁之物,加以偏爱,歌以咏之,生产了一些咏蝉诗作。在唐人咏蝉诗中,有三首深受后人称道,被誉为蝉诗“三绝”。“一绝”是虞世南的《蝉》。虞是隋朝旧臣,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重用,声名远播,因此有感而发,托物寓意。诗为:“垂绥清  相似文献   

10.
说蝉     
<正>蝉,坊间称"知了",在自然界,这个可爱的小生命,饮甘露,鸣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天地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以执着的信念、悠远的歌声、高洁的存在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蝉入土可存活,出土又能羽化,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早在商代,青铜器上就出现了蝉的幼虫形象。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  相似文献   

11.
月亮飞碟     
“我有一个飞碟!”蛤蟆先生说。但是谁也不相信他的话。 蝉在红果冬青上“知了、知了”地叫,蛤蟆先生以后蝉在跟他说话,就说:“你知道了?你怎么知道呢?”  相似文献   

12.
蝉是大家熟悉的一种昆虫,每到夏天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蝉生活在高高的树枝上,古人把它当作高洁的象征。汉代官员有在官帽上附蝉翼的习惯,意在警策自己要像蝉那样高尚纯洁。古代诗人常吟蝉写蝉,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13.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呜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14.
一、结合插图理解词义的方法《所见》一课的插图是理解词义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理解“牧童”和“蝉”的意思。通过观图,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牧童”就是指放牛的孩子,“蝉”就是知了。二、联系生活理解词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听蝉     
李笙清 《山东教育》2014,(Z6):103-104
“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发现夏天不知不觉间莅临,并不是因为气候的自然变化,于我而言,那林荫中的数声蝉鸣,由远及近,渐渐汇成一支充满激情的乐章,在耳畔久久回响,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会感到夏天是真的来了。蝉,又称知了,与蝉相伴,倾听其声,于我来说,是童年就有的乐趣。每当夏季来临,我就会拎着筲箕,在大大小小的树身上,寻找蝉从土壤中钻出爬到树上由蛹变蝉后蜕下的壳。知了壳呈土黄色,除了一副完整的外壳外,里面空空如也。那时,我们常常将寻到的知了壳送到收购站或中药店里,然  相似文献   

16.
蝉鸣的秘密     
暑假,爸爸从苦楝树上捉来了两只蝉,放在家里的纱窗上。它们总是“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这刺耳的声音吸引了我。我伸手抓过一只蝉,发现它们的嘴  相似文献   

17.
刘雪丹 《江西教育》2023,(21):63-64
<正>朋友送了我一幅画。拿到手后,我十分惊异,这分明就是一只活生生的蝉!它伏在石头上,好像伺机等待着什么。看着石头上这只轮廓鲜明、饱满透亮的蝉,我爱不释手,萌生了些许感动……教书这几年,每每在写作课上提及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举例子说明时,“蝉”就会以负面形象“华丽登场”,学生可能会这样写:“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酷暑难耐,树叶耷拉,花草干瘪。窗外,树上的蝉还不屈不挠地呐喊着,此起彼伏,‘知了知了’的声音直逼耳膜。”  相似文献   

18.
2003年5月12日星期一晴夏天骄阳似火,蝉(chan)儿躲在树叶底下“知了、知了……”叫个不停,好像在唱:“嘿(hei)呀呀,快来啊,树下真凉爽(shuang)!”行路的人来到大树下,种地的人也来到大树下……  相似文献   

19.
初夏,蝉经过多年的蛰伏,终于从泥土里爬上了枝头,亮开嘹亮的嗓门儿: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忽而听见对面的应答:知了!知了!小慧要求停下车子。我们在木兰溪畔掬水淘洗,聆听漫山遍野的“知了”。夏天真的来了,而且来得很快。听蝉纳凉,要的是心静。在一棵古树下,我盘坐于气根之上,六神归心,半眯着眼望向远处。  相似文献   

20.
蝉(chán),也叫知了。在炎(yán)热的夏季,知了总是在白天登台演唱,是昆虫世界音量最大、歌唱时间最长的“歌手”。用纸一张(色彩随意),裁(cái)正方形纸若干张,制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