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2.
胡荣华 《教育》2011,(33):51-52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委实让时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狂傲奇才。他的狂傲有一个巨大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西文明观的形成、内涵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对伍廷芳、辜鸿铭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与辜鸿铭相比,伍廷芳是在一种健康的心态下进行中西文明比较的,历史进化论是其文明观的逻辑主线,科学性、开放性、兼容性是其文明观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我国不乏仁人志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辜鸿铭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信仰、文明教化、义利观方面的比较,提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的中西文明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观点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作为一个晚清留洋学者,其“西学”在中国的贯彻实施却未必比严复等人更彻底,思想反而趋于保守与矛盾。文章通过对“五四”时期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的解读及其反思,可以看到,他反对“五四”运动,而宣传“中学”与旧礼;他提倡“中国文化优越论”,与当时的“中西调和论”与“复古主义”和而不同,从而折射出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冲突剧烈的背景下,部分中国学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所持有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情愫。  相似文献   

6.
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对西方近代文明弊端的揭露和批评,以及对中国传统文明某些特点的揭示确有可取之处。然而,其过于保守与偏激却使其作品带有为本民族护短的不健全的文化心态。如何看辜鸿铭笔下的战争的出路、中国文明及辜鸿铭产生这一系列论调的问题之源,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早期女权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歧视女性的传统中国社会,研究了女性权利之范畴及实现女权之方法,并且把他的女权观贯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之中,使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怪杰,他虽然与美国新人文主义倡导者白璧德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思想观念却与之多有契合,尤其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辜鸿铭论述的话题相当广泛,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军事,但所有这些话题都可能在他的阐论中归趣于道德,道德教化是辜鸿铭成了他言论的一个核心,面对现代潮流强调传统道德教化成了他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一个可靠的联结点。他乐于从道德出发思考政治,言说政治,而且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也是以道德判断代替并干扰政治判断,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偏差甚至显得极为乖谬。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谙熟西方文化而又极端保守,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中西文明和近代思想史具有启发意义。他一生学贯中西,为中学西渐、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狂儒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著名学者,学贯中西,精通多门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土木工程等。毕其一生,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以西学起家,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以对抗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激烈的捍卫者,胡适是西洋文化最热情的倡导者。两人的文化思想激烈冲突,表现在妇女观上,一个主张女子的生命价值应安放在家庭里,以“无我”为人生观;一个倡言女子应勇敢地走出家门,去追求自立的人生道路。他们二人在妇女观上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根源,对妇女解放具有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1,26(4):93-95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辜鸿铭会通中西文化并推崇儒家文化,适应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其选择的格义策略也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应成为典籍外译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2,27(5):77-79
辜鸿铭在儒经英译中基于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采取了格义策略。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这种策略符合基于规范的伦理,违背再现伦理,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取陌生化策略,同时兼顾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遵守存异优先、兼顾规范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现代男性文本作为参照物,从女性自我重塑的方式和角度解读女性文本颠覆贞节观念的意义,旨在展示女性文本对"反贞节"女性形象的丰富以及对传统文化视角下女性形象定式的解构,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的逐步觉醒和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文坛在20世纪90年代迎娶了女性文学的异军崛起,诸多女性作家及作品闪亮登场、争奇斗妍、炫丽恣肆而争相演绎为世纪之交文苑笔触的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继而导致“母亲神话”叙事范式的颠覆、消解和重构,从而体认着新型女性叙事话语的韵味隽永的文本情趣。  相似文献   

18.
传统妇女观的核心理论是男尊女卑思想。它对中国女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她们完全沦入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斗争,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女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冉晓莉 《重庆师专学报》2012,(1):119-121,125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境,思政教育实际成效并不理想。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具有深刻意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内容,为此,应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思政教育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