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要分析异化与归化的基础上,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系统探讨适合汉英翻译教学及翻译初学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策略。一般而言,处理文化因素的策略是文化传真和变通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3.
尤金·奈达的翻译原理Dynamic Equivalence被误译为“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译成“动力相当”。“动态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十分不合符逻辑,世人无法理解。“动力相当”是翻译的标准,它用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译文和原文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力量影响读者,读者在译文或...  相似文献   

4.
西方翻译理论界从1953年开始流行以“对当”(Equivalent/Equivalence)为核心概念的翻译理论。“对当”误译为“对等”、“相当”误译为“相等”,此误译导致了对西方这一整个翻译理论的严重误读和曲解。翻译术语Equivalence/Equivalent应该翻译成“相当”、或“相似”、“对当”、“贴近”而非“等值”、“对等”、“对等语”。  相似文献   

5.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翻译有它的基本原则,如奈达的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ce);鲁迅所说的“保持原作的丰姿”;严复所持的信、达、雅;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6.
雅各布森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语符翻译。根据雅各布森对翻译的分类并结合亳州花戏楼砖雕图像文化中的"参天地"对语符翻译法进行阐述,旨在说明亳州花戏楼砖雕的英语译介要实现图像翻译中的两种跨越:跨越不同学科和艺术门类的翻译和跨越不同文化语境界限的翻译。因此对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的译介,应采取语内翻译的图像文本转换和跨语际翻译的语符翻译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应不再是“操控”原文,而是对多元的文化采取“投降”主义.“和合翻译”是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墨、法、阴阳、释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从和合翻译伦理观来探讨翻译研究中对原文的“投降”,可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和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译、意译两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演变为归化和异化。一般认为直译和意译关注语言学层面的翻译问题,而在发生翻译文化转向的今天,归化和异化则主要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从中西历史上几次大的直译、意译之争以及学者们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看,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翻译实践应该合理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疆域,译者——译语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文章拟从传统的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翻译观的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文化身份的嬗变进行理性思考,阐明译者如何从传统译论中的"隐形人"、"奴仆"、"画家"成为当代译论中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吞噬者"等等。  相似文献   

10.
林子森 《海外英语》2012,(1):160-161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翻译研究越来越关注外部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这便是所说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它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视野,提高了译者的地位。但是与此同时翻译的文化转向也使得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学科之间的过于界限模糊,过分的夸大翻译文化转向的作用就存在翻译研究成为文化研究的分支危险,不利于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语境改变了翻译的研究视角,引发了人们对译者主体性的广泛研究,译者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改变,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转变。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译者文化地位的变迁体现了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对立。在传统研究模式下,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文化普遍主义的必然结果,而尊重文化差异、提倡文化平等的文化相对主义是对其地位崛起的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国翻译从业人员和高校翻译教师队伍的构成,他们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俗语英译的认可度和对翻译方法及翻译人才培养的看法,帮助大家了解翻译和翻译人才培养,有的放矢地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策略的相互运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21世纪,文化交流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历史使命推进着文化发展的进程,从而要求我们采取更有利的翻译策略,而这一策略需要更好的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运用好顺畅的汉语,更好地译意外国文化。本文通过对翻译策略的叙述,用动态和辩证的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做分析,得出:不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是与文化、语言、翻译目的、读者、译者等因素相结合的,也只有把这些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文学翻译真正的目的,即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广告作为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具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以及明确的促销目的。广告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在译文读者和广告受众中起到与源文件同样的作用。广告翻译策略已超越了传统的标准,发展到了富有创意的"创译",甚至是无需"忠实"于原文而更关注目标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译创"。本文通过广告翻译实践,分析以上两种最新的、适合现代广告翻译的有效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鲁迅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翻译策略也由意译嬗变为直译。鲁迅翻译策略的变化隐含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本文通过挖掘《序言》及《略例》,分析鲁迅当时的文化语境和其后期的翻译思想,认为引起鲁迅翻译策略变化的社会政治原因主要有:纠“乱”,即纠“任情删易”之“乱译”为“益近于信达”之译风,以正时弊;求“新”,即求异域文法、文术新宗入华土,以重构新文化;求“真”,即求异域文化之原质,以改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是当今一大热点,翻译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文化转向。以前人们注意语言本身的差异所导致的翻译障碍,但是现今文化发展对翻译的影响亦引起翻译者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文章探讨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尤其对词汇的影响,导致词汇翻译由英语变为汉语拼音,并且探讨词汇翻译变化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17.
"水门"事件引起中国门文化变异的同时,翻译过程中许多西化译词也成了汉语言文化发生变异的诱因。译者的词汇创造欲和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与读者对译词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期望是汉语言文化变异的主要根源。通过避免过度音译以及音译时遵循必要的原则是汉语言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中实现"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商务英语翻译被界定为具有特殊目的的英语,它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翻译,传统的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从功能视角出发,分析Skopos Theory、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以及Function Equivalence Theory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这些理论的分析能给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和打算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学生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西方翻译理论中的翻译主体——译者在不同阶段被赋予不同的角色,他们曾被翻译理论家称为征服者、演说家、模仿者、尴尬的丈母娘、画家、雕刻家、旅行者等等。这种角色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主体文化民族语的发展状况、对翻译的需求乃至于当时的时尚。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为了再现原语风貌,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可以把“忠实”和“功能对等”作为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进行翻译,确保原语习语文化信息的传递。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量和有效性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