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的诗歌生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歌因回到纯粹个人世界而渐归沉寂,90年代以来商业化狂潮和"告别革命"的氛围,更让它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互联网的适时兴起,为困境中的诗歌提供了新平台,其开放性与互动性,改变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让人看到诗歌"复兴"的曙光.但网络并没有改变诗歌的文体性质以提升读者的数量,也没有强化诗歌的艺术凝聚力和先锋性,却可能在思想和艺术准则的瓦解中,导致诗坛的分崩离析,并损害诗人体验和思考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使诗歌丧失"先锋"精神.对读者而言,它所造就的浮躁阅读心态,也削弱了交流功能.网络的不确定性,使诗歌无法摆脱对传统文学刊物的依赖,从而也不可能摆脱它在商业化的文化环境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文化境遇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对90年代先锋诗歌的内部演化状况及先锋诗歌写作的多元流向与审美格局予以了富有个性的描述与阐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情感取向较80年代的集体性质具备更为繁复的审美维度.在真实的回味、凝重的沉思和生命的焦虑这几种情感取向的描述中,不难体验到90年代先锋诗歌的真实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之为隐喻。在上世纪90年代诗歌"两大阵营"的交锋中,"拒绝隐喻"的口号十分响亮,影响很大,当然也遭到很多人反驳。从修辞学上说,隐喻就是喑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一应俱全;而诗歌的隐喻往  相似文献   

6.
诗人杨键被许多批评家视为佛教修行者,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强烈的对脱离肉体束缚达到灵魂解脱的渴望,对情爱和婚姻的种种怀疑和悲观。这与佛教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歌处在复杂的大变局中,既是危机亦是重新清理现代汉语诗歌观念、诗歌功用价值等,以求寻求突破的转机.然因为过度放大经济社会对诗歌的压抑、过度关注诗歌和诗人的"边缘化"现实处境,导致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界对生长出的诸多诗学本体命题思考不够.关切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面对90年代的诗歌遗产,重新审视"边缘化"、"个人性"等命题,处理好诗歌发展的"常"与"变"、"体"与"用"、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20年,批评家们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看法尚欠统一;30年代起,她的诗人地位得到普遍认可。50、60年代后,她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到80年代,艾米莉.狄金森被认可为西方经典作家之一。30年代前,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评价主要是印象式的。此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兴起,40到70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她的生平和影响的文章和著作。60、70年代出现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个显著的现象。80年代批评界美化艾米莉.狄金森和90年代批评重心向原稿的转移堪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史上的转折。  相似文献   

9.
姜起超 《文教资料》2012,(34):88-91
随着诗歌本体意识的回归,90年代先锋诗歌的书写出现了许多转向,诸如出现了比先前抒情性诗歌写作更为深邃的"智性化"书写,及物写作逐渐替代了虚高的不及物写作,细节写作的出现强化了诗歌处理现场的能力,而且,伴随着一种本体意识的成熟,诗歌叙事特质凸显,先锋诗人先进的创作理念把"诗歌戏剧化"写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上世纪90年代诗歌叙事策略的延续,"打工诗歌"因其独特的创作群体、表现主题、美学追求,提出了诗歌叙事策略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叙事策略以日常生活、隐喻的动物视角、隐性的抒情性为切入点,扩展了作为诗歌叙事特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的"新崛起"到今天,中国的女性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将女性诗歌分前、后两个时期,通过对每个时期汉语女性诗歌的个案细读来阐述女性意识在女性诗歌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女性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着女性诗歌的写作意识和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公民社会的话语开始兴起.然而就何谓全球公民社会以及它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引来热议.在乐观派看来,全球公民社会不仅是复杂全球化历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它将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制衡全球市场体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怀疑派或批评家那里,全球公民社会则是一纯粹的"乌托邦",或者是经过精心包装的词汇,实质是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新的殖民.  相似文献   

13.
底层书写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界兴起的一个热点现象,它主要关注的是何谓底层以及底层如何表述的问题.郑小琼的诗歌通过"铁"的意象,从底层打工者生存的三个方面--生存环境、生存状况、话语缺失展现了底层生活的状态以及她对底层生活的见证和反思,体现了明显的底层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蓄了新时期以来创作实力和锐气的甘肃诗歌,爆发出的逼人气势和蓬勃生机,引起了全国诗歌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中国诗坛的前沿重镇,被誉为"诗歌大省"。甘肃诗人凭借雄厚的创作实力,已经走在全国诗歌创作的前列,不仅诗歌数量众多,质量上乘,而且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继"甘肃小说八骏"之后,"甘肃诗歌八骏"又新鲜出炉,娜夜、高凯、古马、第广龙、梁积林、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陈染以先锋姿态创作出《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作品,其内容被一些批评家认为具有"个人化"、"私人化"性质,其写作被称为"女主主义写作",作品被认作是"私小说"。在陈染及其代表作《私人生活》面临经典化的当下,不同的当代文学史对于陈染及其创作的命名并未取得一致,但其创作的"私人"性质基本上得到了确认。论文试图以90年代对陈染及当时与其写作具有相似性的林白等人创作的评论为出发点,从"私人性"的获得、"私人化"产生的异议、"个人化"的消解与"私人化"仿制等方面来探讨批评家们在90年代对于陈染等写作的不同定位及在市场化环境下"私人"性质的建立与消解。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而其上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采用少儿视角演绎了一次"弑父"历程,消解了残暴而丑陋的父亲的意义。《在细雨中呼喊》既延续了前期先锋小说的暴力死亡主题,又通过创造具体生命形象来探索人类生存真相,是余华小说先锋试验突围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叶姗姗 《文教资料》2009,(18):183-185
香港职业剧于上世纪90年代产生,现已成为了TVB的主流剧种.本文通过对<妙手仁心>、<冲上云霄>、<法政先锋>、<随时候命>等职业剧的剧作特色分析,来完成对香港职业剧发展趋势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正西渡是当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如一些学人所言,研究批评家的诗歌,首先要研究其诗歌批评。西渡的诗歌批评是以研究海子和骆一禾知名的。也许以此之故,西渡的诗歌写作仿佛也受到这两位已故诗人的影响。西渡曾经指出,海子、骆一禾、戈麦的离世,使得中国诗歌的发展中断了"复活"或"新生"的重要方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诗歌写作"完全放弃了体现在上述诗人身上的宏大抱负——一种扩展性的诗歌时空和诗歌心  相似文献   

19.
正思想深刻的批评家在诗歌创作上往往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理路,他们诗歌中所蕴含和闪烁的景象常常耀示出一种奇异的光辉,就像奥登所说的"染匠的手艺",它们所呈现出的"技艺"和"力量"也非常值得称道!深入阅读华清(张清华)诗歌的人,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批评家,他的诗歌成就被其批评成就给遮蔽了。在对先锋文学的批评上,张清华的"思想大气开阔,艺术感觉敏锐,对艺术作品总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之为隐喻。在上世纪90年代诗歌“两大阵营”的交锋中,“拒绝隐喻”的口号十分响亮,影响很大,当然也遭到很多人反驳。从修辞学上说,隐喻就是喑喻,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