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要览     
元白政论:时代、心灵与风的标本;魏晋滑稽 盛相驱扇——从滑稽美学看魏晋风度;女性自我认同的一种虚幻化叙事——论徐小斌的《羽蛇》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采用童年视角,反讽叙事以及女性自我悲剧的认同等多种叙事策略,其中浸透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国民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思考,特别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当代作家都选择了家族叙事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其原因一方面是作家创作观念使然,另一方面是基于创作主体对叙事性别的发现。这在许多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作品中尤为明显,如王安忆的《纪实和虚构》、徐小斌的《羽蛇》、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这些承载女性家族叙事的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和话语形态,分别代表了三个特征:其一是女性主人公居于家族叙事的中心位置,显示出女性本体叙述的话语色彩;其二是由家族叙事的伦理主题,开始走向神话叙事的审美叙事。其三是小说内蕴着神秘、超验的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文学中,旅行叙事往往伴随着征服自然、西进神话、寻求财富等话题,但从女性主义地理学来看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旅行叙事,对于美国非裔女性而言,追寻自我与构建身份认同才是旅行叙事之要义。《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美国非裔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的首部自传,作品重现了安吉罗幼时的旅行成长经历,颠覆了以往失真的非裔女性形象。本文以《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为例,从旅行叙事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美国非裔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与塑造自我形象、构建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非裔女性在旅行叙事实践中超越传统的性别空间壁垒,逐渐掌握空间流动自主权,构建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与坚实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王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11):104-108
徐小斌的《羽蛇》抒写了主人公羽作为一个女人与外在世界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与自我的拼杀与妥协的过程。她在不断地确立自我又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展示并佐证着女人的命定路数。羽这一人物负载着多种意义代码,体现了作者对女性问题的多种思考,也表明了女性出路的迷茫混沌。  相似文献   

6.
真正张扬性别意识的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地表,其最鲜明和为人瞩目之处在于对女性自我的书写。这表现在身体写作、欲望叙事和对自我/女人在自然、时间及两性关系中的认知和定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和追问。当代女性诗歌在自我书写带来的正负两面的影响下陷入两难的发展境遇,并进行着艰难的突围。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赞英雄,抒写历史,形成一种文学的滚滚洪流,国家叙事抵抑个人的浅吟低唱。但由于女性作家偏重阴柔的审美倾向注重内心体验的天性,在国家叙事的洪流中.也难以抑制女性内心的泉流。茹志娟的《百合花》就属于这种女性在国家叙事中的个性化的写作。  相似文献   

8.
女性自由的问题必然与当代女性写作遭遇。作为现代性追求中不同阶段的女性写作,同样创作于20世纪末的池莉小说、林白小说和朱天小说,其具有典型性的本个案,共同呈示了女性写作中女性自由的歧途与启示:罪恶游戏或乌托邦想象。这一现象表明了当代女性自我认同及性别自由的限度和可能。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叙事中,出现了较多的"女间谍"形象。由于作家的性别、政治身份以及地域政治的多重因素影响,相对于传统的美人计故事,这一时期的女间谍书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不仅写出了战时民族主义的加强对女性的影响,同时又展现了女性置身在爱国主义、个人情感和传统道德冲突中的困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徐訏的《风萧萧》,茅盾的《腐蚀》,张爱玲的《色·戒》。这些作品对女间谍形象的塑造,有力地凸显出此形象的国族/性别叙事功能,折射出女性现代性自我认同的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在时间、空间、人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本文着重从时间的无序性、空间的多重性以及人物的片面性和疏离感三大方面讨论《接骨师之女》叙事策略的碎片化特征。谭恩美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写作手法不仅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创伤,而且展示了美国华裔女性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同的创伤治愈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提高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球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就高校中文专业本科生的语言教育来看,汉语教育和语言理论教育的质量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本土语言资源优势,通过高校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实施本科生语言研究素质培养模式,是提高汉语教育和语言理论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顺应过程意识突显是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性的自反意识。文章通过分析研究语言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及相关的认知与社会心理因素,来诠释它在翻译、语码转换、反语的运用以及话语生成等语言交际活动中与语言选择二者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和世界互动体验的视角去探讨语言的规律。语言全息则强调宇宙、人和语言的全息关系。二者在对语言的看法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如隐喻、转喻、格式塔、事件认知模型理论等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全息理论之间的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语言通过不断的变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生态环境。语言的变异与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与语言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生态环境中的多样化因素导致了语言变异的产生。在语言变异与语言生态环境的互动中,语言变异不仅能维护语言生态,保持语言的活力,同时也能促进语言生态环境的生态化。但是某些语言变体的广泛传播也会造成语言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变异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的话语中的状况。语言的变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言规划是基于交际问题,在政府授权下进行的长期不断的、为改变语言在社会中的功用,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语言规划分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变异和规划是矛盾的统一,没有变异就没有规划.没有规划也就看不出变异。我们究语言的变异,正是为了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论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两者处于不同层面。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是相互依存的,脱离了语言能力的交际能力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而脱离了交际能力的语言能力只是一堆规则,毫无实际运用意义。没有获得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交际能力,而语言能力不可能自动发展成为交际能力。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语言技能,在语盲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技能。  相似文献   

18.
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后 ,应该说学员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在英语的使用过程中 ,他们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表现薄弱。针对这种现象 ,本文提出了如何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语言艺术在歌唱教学与训练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艺术对歌唱教学与训练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歌唱与语言的关系.并运用到教学与训练的实践中去,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本人将就语言的重要性、语言艺术在歌唱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以及歌唱教师应具备的语言修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价值进行了探讨,从而进一步指出,只有充分重视对语言交际的各个窗口进行考察,才能有效积累起语言学知识,让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促使语言生活能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