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高职教育扶贫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通过扶贫服务社会又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但当前高职教育扶贫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功利化、盲目化等问题。基于精准提高农村从业人员自我发展能力的高职教育扶贫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现精准培养;必须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技能致富的社会氛围;必须面向贫困群体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须切实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员)良好的创业精神和精湛的技术技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对贫困地区开展了多项扶贫工作,重点治理和解决社会存在的贫困问题,并以教育为先导,开展了以教育扶贫为支持的人才培育计划,促进了地区扶贫攻坚战的深入开展。文章以广西为例,探讨教育扶贫的意义,分析当前教育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保山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已经基本涵盖我国扶贫模式的大多数类型,取得了一些可贵经验.与此同时,保山人口较少民族扶贫仍存在着扶贫模式基础动力不足、扶贫模式实施不平衡、阶段式推进缓慢等问题.从现状调查出发,提出当前保山应该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具有普遍适用型的扶贫模式来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扶贫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扶贫模式的实施力度,从效益优先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对口帮扶扶贫模式和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等模式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日益重视扶贫领域项目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国内多个领域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实现了国内基础教育转型与教育扶贫发展.然而在当前情况下,国内在部分贫困与偏远地区的教育项目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等三个方面.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育部门应当针对资源展开有效的调配,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整体水平,从而使相关扶贫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切实改善国内偏远与贫困地区的教育窘境.  相似文献   

5.
教育扶贫就是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帮扶,使得他们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政策提出以来各地区纷纷投入到当地的教育扶贫工作中,近年来各地区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就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相关研究比较稀少,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分析探讨教育扶贫的内涵,影响民族地教育扶贫成效的因素,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将于2020年前完成脱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高校作为人才、智力的聚集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具有自身的使命和担当。本文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扶贫与高校思政工作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高校双创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以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对相关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对左右江革命老区地理、人口和文化因素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左右江革命老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进行优生优育教育宣传,引导控制家庭规模等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反贫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世界反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扶贫制度设计主要是建立在"道德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从而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的权力不受监督以及民主的缺失,进而降低了扶贫绩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基于"道德人"的制度安排因扶贫实践中出现的各种不端以及腐败行为而失去解释力,使得以"经济人"的属性来看待政府扶贫行为成为必要。当前,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和完善扶贫绩效评估制度、扶贫参与制度和扶贫权力约束制度,以进一步规范扶贫行动。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是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的精准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扶贫工作队的工作效率不高以及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保证精准扶贫的成效,需要采用正确的识别方法和动态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和加强资金的管理,探索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扶贫模式,提高扶贫工作队的工作效率,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阳原县各阶段教育为对象,调查了教育扶贫政策在该地区的实施现状,分析了当前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期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