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研 《下一代》2013,(6):26-26
时下,在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重教育轻惩罚"或"只教育不惩罚"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倾向,使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是必须的,是第一位的,但适时、适当、必要地对孩子加以惩罚,只要错罚得当、罚当其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之所以对惩罚孩子讳莫如深,主要缘于对孩子实施惩罚的错误理解。一提到对孩子进行惩罚,就会被认为是对孩子的斥骂、痛打、  相似文献   

2.
<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罚"一直都是人们所极力杜绝的,然而还有一种相对于体罚,更为消极的惩罚方式——"心罚"却极少有人关注。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体罚这种惩罚方式基本上已经被制止,但是心罚的现象却依然存在,这种惩罚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施虐,会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各个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普遍地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心罚的现象,由于其表现形式没有体罚那么直观,所造成的影响也可能不会就近地体现出来,所以大  相似文献   

3.
幸福来敲门 《家长》2011,(Z1):52-54
小亮上小学四年级,非常调皮。小亮的妈妈总是当众指责批评他,说他"脑子笨""无可救药",甚至罚小亮站在墙角,不许他吃晚饭。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行为。错用、滥用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方式,也是幼儿最喜欢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一特点,许多教师往往会对一些表现不良行为的幼儿采用暂时取消其参与游戏的机会,以示惩罚.很多人认为,这种游戏惩罚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会对幼儿造成伤害.事实上,游戏惩罚如果使用得当--"罚"得有理,"罚"得有度,"罚"中寓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惩罚在课堂管理中能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矫正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且还是评价学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但在现今的课堂中惩罚却有被误用、滥用的危险,具体表现在为了预防学生犯错误而实施的惩罚,为了弥补错误而实施的惩罚,以及走向极端的体罚。课堂管理呼唤符合伦理精神的惩罚,教师需要满怀感情和善意恰当地实施惩罚。从伦理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惩罚,能够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完整教育是既有赏识也有惩罚的教育。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少教师"谈罚色变"。合理的惩罚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行,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把握好惩罚的根本目的,以审慎的态度合理惩罚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辅之以爱,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重在通过"罚"而达到"惩",通过"惩"而达到"变".惩罚教育是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有人认为,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走神、逃避参加集体活动等行为,在屡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其进行诸如罚站、罚跑、写检查、抄课文、打扫卫生等惩罚教育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教师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是教育惩罚不能正确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教师或者把法律禁止的体罚当作正当的教育惩罚手段使用,或者把正当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混为一谈,谈"罚"色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在不少教师中存在的法冶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的状况,加强对教师的法冶教育,以促进教育惩罚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9.
体罚学生早已为学校明令禁止。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这种以"罚"代教的"棍棒"式教育逐渐得到遏制。但是,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变相惩罚方式--"心罚"--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胁迫、谩骂、讽刺、挖苦、冷落甚至羞辱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极不文明的错误言行对待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   与体罚相比,心罚之危害更大。从"罚"的外部特征来看,体罚是显性的,而心罚是隐性的。教师对学生"心罚"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态度,较之体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当前对于校园的"心罚"风,一来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10.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