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来说,必须要提高思想认识,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优化队伍结构,拓宽培训渠道,提高教师待遇和增加经费投入等。  相似文献   

2.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薄弱、教学模式单调和教育体系单一,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高校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规范课程建设,改进教育策略,整合教育资源等途径,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两课”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但目前该课程的讲授还存在着随意性 ,授课不系统、落实欠到位等问题 ,笔者认为 ,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任务和地位 ;确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思想目标、素质目标和功能目标 ;把握好三个结合 :(1)教学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结合 ;(2 )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思想互动、互促结合 ;(3)课程讲授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结合。  相似文献   

4.
分析新职教时代高职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需求个性化、学习场景泛在化的学习特点,以及高职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从创新课程教学资源供给、创新课程教学机制供给、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供给、革新课程教学师资供给、革新课程教学评价供给等五个方面提出高职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本文阐述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在分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提高认识、深化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政策配套支持不足、教育供给与地方产业结构性需求不吻合、各方参与重视程度不一等现实矛盾与困境,应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明确各方主体责任等,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教育链深度融合,为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人才要素保障。  相似文献   

7.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地位确立、改革发展和全面创新等阶段,课程名称经历了《时事政策》、《形势与任务》再到目前的《形势与政策》的演变过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历史折射着新中国建设的艰辛与变革。  相似文献   

8.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由于该课程存在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程与实践环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影响课程作用的发挥。通过对天津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广泛调研,探索创设多元教学方法、组建大学生讲师团、多渠道拓展教学空间的路径,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多元教学体系,以期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9.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境。许昌学院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空间,探索出了一条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多渠道滚动式教学模式,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增强教育实效,分析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形势与政策教育原则和特点,从提高认识、构建体制机制、强化教育教学的职业性和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精心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等方面,探索总结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途径,以期对高职院校扎实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新途径。本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构建基于易班优课平台的"形势与政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参与率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游戏化学习"是将教育游戏融入课程教学和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在学习动机激发、知识学习、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本文以高职课程《茶文化与茶艺》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运用游戏化内容与方式在高职教育中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由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助力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是解决当前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供需不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从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供给的产出链来看,供给时机、供给质量、供给渠道是度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有效供给的三个基本标尺.其中,供给时机是度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供给"主动性"的标尺,供给质量是度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鲜活度"的标尺,供给渠道是度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供给"覆盖面"的标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在界定“双循环”新格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体育产业的阻滞表现、畅通机制与保障措施。研究认为:(1)我国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阻滞表现在供给侧、就业要素层、资源要素层、需求侧4个方面,其中,供给侧表现在技术投入、产品与服务以及政策制度供给环境方面,体育产业国际“双循环”存在的阻滞表现在体育产品与服务、技术、资金3个方面; (2)“双循环”格局下畅通体育产业阻滞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体系机制、需求侧改革提高居民体育消费能力机制、创新驱动体育产业技术进步转化机制等方面;(3)“双循环” 格局下畅通体育产业阻滞的保障措施:持续深化体育产业“放管服”改革,加快实施体育产业需求侧改革政策,推动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体育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高校党建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创效亦是不变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旨在创新党员教育方式和途径,将红色美术作品贯穿到党员教育的活动中。红色美术作品作为高校党员教育容易忽略的教育资源,其教育意义和社会功用体现在宣传、教化、激励功能及以图证史的意义上。文中从理论和方法论上论证红色美术作品对提高高校党员教育效果的可行性、价值意蕴,探究健全党员教育体制机制、推动教育内容、形式"供给侧改革"等五项提高教育效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在“健康中国”发展建设背景下,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体育消费成为热点;体育投资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健康领域更加广泛,人才需求更加多元。这些给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成为必然。在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内涵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路径,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需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总量性和需求侧的矛盾和问题终归处于次要位置;通过强化逆周期调节来稳定总需求,并未改变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战略意图,依然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我们要抓住工作重点,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政策协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出一条与  相似文献   

19.
规范化建设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与发展。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学生考核及教学管理等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抓住教学目标缺失这一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教学目标引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突破规范化建设瓶颈,促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旅游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应与其履行的基本职能相适应.文章分析了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办学定位不够明晰、人才供给与旅游新业态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跨界办学视野不够宽、文化传承创新担当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并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旅游高职教育供给质量效率以及健全要素供给与制度供给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