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儿童对世界及生命最原始、执着的惊奇、追问使自己的语言产生了隐喻.惊奇唤醒了一种"沉思"的力量,儿童的惊奇开启了"哲思".无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成人"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问题,又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成人"观进行梳理,同时借鉴大田尧教授回应生命本质的当代"成人"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对"成人"活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儿童哲学的活动中找到了符合当代教育观的"成人"之维。儿童哲学在当代备受青睐的原因即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关怀,在其活动中既体现了当代哲学对"他者"的尊重与理解,又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共育"的认可与实施,更是对"生命"的解读与回应。  相似文献   

3.
儿童是谁——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任何教育行动都受着教师的儿童哲学的干预。当前,儿童哲学的斗争还在持续,"乖孩子"的民间儿童哲学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从对"儿童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转向对"儿童是谁"的追问,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是教育事业的召唤。儿童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属于童年,成年人读不懂他;儿童需要好教育,他需要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只有在儿童的世界、童年和教育活动中,我们才能完全搞懂"儿童是谁",才能重构一种崭新的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4.
<正>格瑞斯·马修斯(Gareth Matthews)在《童年哲学》《与儿童对话》等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一观点。[1]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好奇驱使他们不断思考并发出疑问,这个思辨的过程就是其认知经验不断建构、逐渐丰盈的过程。杭州师范大学的高振宇教授深耕于儿童哲学领域的研究,认为“父母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与他们对话,然后在过程中积累和发展一种哲学式的思辨能力”。[2]  相似文献   

5.
一、儿童的哲学常常是“游戏式的”:解读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在他的著作《哲学与幼童》中提到,“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就是说,儿童的哲学常常是游戏式的,哲学常常蕴含在他们“游戏式的”的言论之中,而不仅仅源于困惑。请看下面发生在笔者与儿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6.
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展画  吴岩 《教育研究》2005,26(5):70-76
儿童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儿童哲学以其“对话”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儿童哲学的提出者李普曼建构了极为庞大的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对话的目的——意义发现;对话得以形成的平台——探究群体;对话的过程——群体探究;对话环境的激发——儿童哲学教材等诸多方面。儿童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儿童生活意义发现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体间性领域的提出更接近对话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儿童哲学作为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普曼和马修斯皆是儿童哲学的主要开创者及先锋人物,他们二人对儿童哲学的基本认识总体上是一致的,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区别并不能上升至取向或流派的程度.儿童哲学可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未来中国学者需加强对中义和广义之儿童哲学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开辟出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展现世界的奇妙。最早知道幼童与哲学这个命题,是在钱钟书先生推荐三联书店翻译的一本小书里。这本小书1989年出版,名字叫做《哲学与幼童》,作者马修斯。一个学龄前的小男孩,舔着粘在锅底的糖汁,问他爸爸:我们如何确定现在不是在做梦?这个故事令人兴味盎然,莫非真是庄周梦蝶的儿童版?不过,等我对这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话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探究教育对话是为了寻求儿童精神成长的更有效的方式。在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同一性思维批判中,列维拉斯提出了强调"为他者"的新伦理范式,这为思考教育对话开辟了新视野。在他者伦理视域中,教育对话是一种教师回应学生"言说"的精神关怀责任,也是师生"所言"中的一种话语精神构建,还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重构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首先是建立他者伦理视域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回应的精神关怀关系,其次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结成"精神类主体"走向多元和解。  相似文献   

10.
一、儿童的哲学大多数人都会在无意识之中把“哲学”看作是成人的专利,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直到1969年,美国的李普曼教授出版了《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一书(HarryStottlemeier'sDiscovery,中文版题为《聪聪的发现》),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哲学”的思想,人们才开始再次思考哲学,挑战传统上对哲学的认识,使哲学得以“委屈下嫁”。其实在李普曼教授倡导之前,已经有过对儿童哲学的真知灼见:皮亚杰主张儿童具有“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1]马修斯对《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