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的作品平中显奇,淡中有味,具有独特的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这与汪曾祺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对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浅要分析汪曾祺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韵味之美。  相似文献   

2.
吴霜 《文教资料》2011,(11):26-28
汪曾祺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新、健朗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与中国绘画有相通之处,如含蓄留白的内容、散点透视的技法、诗画相融的韵味等。本文对汪曾祺作品的"中国画"特色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中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生活之窗,透过它我们能够阅读到生活的真谛,发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阅读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能够跟随作者走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那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生活气息,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张力。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琐细性,这极大地加深了作品细腻的文风,提升了语言的张力,让读者随之产生很强的共鸣。本文将重点围绕汪曾祺的作品《五味》来进行分析,探讨出作品本身的琐细性,从而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文学史著作都把汪曾祺纳入新时期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上世纪80年代"复出"后的作品。本文归纳了有权威性、有影响力的文学史著作对汪曾祺"复出"后作品的两种解读:一是寻根小说,二是乡土风俗小说,并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挖掘汪曾祺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狼的陷阱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被世人称其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甚至戏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和散文,八年后开始出版了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相继他有发表了作品《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等。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的短篇小说还曾经获得过奖项。本文主要以汪曾祺小说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特色可以将其总结为几个特点,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种文章的口语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并富有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意象,它既是实体,也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象征。水意象是解读汪曾祺作品的重要切入点,通过解读水与汪曾祺的关系可以探究汪曾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在汪曾祺笔下,水意象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与生命力相连的独特内涵。水意象不仅作为文本中的重要内容而存在,其自身的特点也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性格及行文风格。水意象得以形成的原因则包括客观环境的熏陶和主观的自我选择两方面。汪曾祺所编织的审美世界以水意象为基石,读懂了水意象,才能把握住他笔墨中流淌的温情和美感。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论者、读者都对汪曾祺作品中田园牧歌的抒情色彩和梦幻情调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汪曾祺与悲剧、忧愤无关,因而牺牲了对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的丰富性和矛盾性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便会发现在“和谐与美”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怒”与“哀”.笔者将在对《汪曾祺全集》的细读基础之上,联系当时社会语境,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轨迹进行一次重新梳理,以期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9.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读完汪曾祺的作品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汪氏作品的语言魅力。作为作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像鲁迅的犀利,梁实秋的风趣,朱自清的优美,等等,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很难用两个字来概括。他驾驭语言的功力太高超了,语言风度卓然不凡。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异乎寻常之美。读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尝一杯淡淡的菊花茶,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令人口…  相似文献   

10.
作家及其作品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还会对其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效应。汪曾祺及其文学作品对教师专业发展启示极多,研读汪曾祺的作品,了解汪曾祺的人生阅历,可以拓展教师阅读的视野,增加专业趣味,促进专业写作,涵养专业精神,从而提升专业发展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