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呈北西西走向,西界止于阿尔金走滑断层,东至榆木山。综合地震、非地震及地面露头资料研究成果,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具有以下特征:是由多个逆冲推履带侧向叠置而成;每个逆冲推履带由于逆冲推覆位于量的差异产生横向调节断层;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构造变形及结构东西方向具有分段的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  相似文献   

2.
卢城  李坤  赵渝 《内江科技》2010,31(11):126-126
玛扎塔格断裂经过多期演化:加里东早期正断裂,加里东中晚期反转为压扭性逆断层,在喜山晚期又发生大规模逆冲。加里东早期正断裂往往下断入基底,向上断穿寒武系和早奥陶统进入其上的地层,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早奥陶统是优良的烃源岩,这些早期正断层在形成及其后期的演化过程中,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尤其是这些断裂活动期间,是油气穿层运移的良好通道,在活动期间产生许多微破裂面,且有很好的连通性和开启性。  相似文献   

3.
对孤岛和孤西钻遇的逆断层进行分析,发现该区逆断层具有上盘下古生界见倒转现象,下盘断面附近见火成岩体沿层呈楔状侵入,或被正断层切割或沿部分逆断层面"反转"形成正断层等特征;产生了逆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或被北西向延伸的正断层切割或沿部分逆断层面"反转"形成正断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王勃  汪新 《科技通报》2019,35(1):54-59
南安集海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属于天山、车排子凸起、四棵树凹陷、沙湾凹陷交汇区。该区中生代发育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南安集海背斜轴向呈北东向,南部与北天山斜交,北部为车排子凸起。南安集海背斜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第一排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为了研究南安集海背斜构造变形样式、演化及变形机制,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几何学分析方法,利用地震剖面,结合地表地质调查、钻井及测井数据,分析南安集海背斜构造类型、变形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受到中生代地质背景控制,主要发育新生代逆冲断层、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构造楔及浅层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山前以中生代地层组成的褶皱出露地表,相对于凹陷中生界抬升约7 km。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前,造成山前剧烈隆升,构造挤压量由南向北的传递很小。  相似文献   

5.
河北承德及寿王坟盆地在晚侏罗世土城子期堆积了大量的粗碎屑沉积.砾石成分统计结果显示,承德-寿王坟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碎屑母岩组合主要有三种,其中火山岩、花岗质岩石和变质岩组合在承德盆地占绝对优势,反映了当时盆地以北的“内蒙地轴”为主要的蚀源区.向北逆冲的双庙断裂将承德盆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断裂两侧的砾石成分组合基本相同,显示出碎屑物质共同来源于北部,同时也暗示了该断裂在土城子期可能没有强烈的活动(强烈活动期可能在土城子组之后?).分析表明,承德盆地南部的不对称向斜构造两侧砾石成分截然不同,说明该向斜构造控制了碎屑分布,是同沉积期形成的.该盆地南侧的碎屑供应量远远小于北侧,反映了控制盆地南缘发育的向北逆冲的灰窑断层可能是一条次要的同沉积断裂.在晚侏罗世整体向南推进的逆冲断裂系统中,灰窑断裂和双庙断裂应属于背向逆冲断层.承德盆地中大量的粗碎屑堆积与同期冲断带的耦合关系分析,指示了这一时期盆地北侧存在强烈的逆冲断裂活动.作为主要物源区,北部的“内蒙地轴”在晚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推测当时在地貌上可能存在近E-W走向的古山系(或古高原?).  相似文献   

6.
张昊  桑林翔  王丽滢 《内江科技》2013,34(5):84+150
乌36井区区域构造处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西端乌尔禾断鼻构造中部。乌尔禾—风城大型背斜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乌夏断裂带西部,为北东向展布的大型背斜—断鼻构造。在构造轴部附近被近北东走向的逆断裂切割而形成一系列断鼻构造。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位于西昆仑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的结构和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帕米尔逆掩推覆带是帕米尔与南天山对冲碰撞带,呈东西走向,区内发育三、四排逆冲断层,且逆冲断层出露地表,反映出帕米尔向北逆冲推覆的特征.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由南向北的冲断作用表现为浅层滑脱的薄皮冲断为主,各次级断片成叠瓦状构造样式,其断片南倾的格局是由于来自南天山冲断系统深部双重冲断构造的背景下实现.  相似文献   

8.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斜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侵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含斑石英二长岩脉等4件样品的锆石U-Pb(SHRIMP)定年结果为,年龄值界于203~207Ma,表明盘山花岗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末期.这个年龄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燕山陆内造山带东西向褶皱、逆冲/逆掩断层系统形成时代的上限,显示其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9.
位于新疆焉耆盆地的宝北区块,次级断层十分发育。次级断裂具有规模小、断距小、延伸距离短,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剖面不易识别的特点。本文基于区域构造背景,采用三维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及钻井岩芯精细观测等多种方法对该区块三级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三级断层的展布规律、组合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区块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受到不均匀挤压作用,而具有独特哑铃状形态的背斜构造。继而发育的次级断裂构造的分布规律和性质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NW段为左行走滑剪切模式,SE段为右行走滑剪切模式。其动力学机制为不均匀推挤作用下的横弯双向剪切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喜马拉雅P-T-t轨迹的热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青藏高原南缘主中央断层(MCT)以北出露地表的高喜马拉雅变质系列进行了P-T-t轨迹的热模拟,考虑了其变质作用经历了二次构造变质事件:一次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叠瓦状逆冲作用之一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其后发生剥蚀抬升;第二次是发生在地壳浅部的高温变质作用,同时考虑到在剥蚀过程中其剥蚀速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藉此进行了P-T-t轨迹的模拟,并对可能产生地壳浅部高温变质作用的两种机制(花岗岩浆浅层侵入机制和地壳上部富含放射性同位素机制)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结果与实测的P-T轨迹相比较,表明了地壳浅部加热的合理机制应当是花岗岩浆的浅层侵入,同时数值结果还表明在本文研究的高喜马拉雅地区无持续显著的摩擦生热作用,这与本区没有观测到沿断层的反转变质现象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位于西伯利亚地台与中朝、塔里木地台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The Trans-Asian Tectonic Mega-Belt:TATMB).按其发育历史和构造位置,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可大体分为:(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2)巴尔喀什-兴安构造带和(3)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等三个大的构造带.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以中央蒙古构造线为南界,以叶尼塞-穆亚断裂、贝加尔断裂及斯塔诺夫南缘断裂为北界,与西伯利亚地台毗邻.巴尔喀什-兴安构造带位于中央蒙古构造线以南;其南界的西段为尼古拉耶夫线及南天山北缘断裂,东段以中-朝地台北缘逆冲断层与中-朝地台直接相连.这一构造带又可分为南、北两大亚带,即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亚带和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亚带.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从中国新疆境内西延经中亚地区直达乌拉尔.夹持该巨型构造带的南、北两大陆决,都发育有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开始的沉积盖层,并在中元古代早期陆块的边缘都出现过裂解事件.然而位于这两大陆块之间的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地区却未见有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盖层直接不整合覆盖在古老的结晶地块之上,也未见有地壳裂解的直接证据.在一些地区寒武纪地层与新元古代晚期地层是连续的.古生代时,该区以发育各类成分的海底喷发火山岩系为特征,其中包括被动陆缘火山岩、岛弧火山岩和洋壳上的喷发物等.整个构造带大致表现为西伯利亚地台和中朝、塔里木地台南、北两大陆块的相向运动和相向增生过程.其发育时间大致始于新元古代,主要为古生代,止于中生代.从晚三叠世开始,该带进入西太平洋边缘活动阶段.从区域成矿作用的角度来看,该区可分出相应的构造-成矿单元:(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成矿带,包括1)阿尔泰-萨彦带和2)蒙古-鄂霍茨克带;(2)巴尔喀什-兴安构造-成矿带,包括1)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带和2)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带;(3)南天山构造-成矿带.主要矿种有金、铀、银、铜、钼、铅锌、钨、锡、稀有金属、铁、镍、云母、宝石、萤石、石墨、菱镁矿和沸石等.区内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有关;但在蒙古-鄂霍茨克带主要发生在中生代.  相似文献   

12.
陈粉玲  任中贤 《科技风》2013,(16):165-166
阿依里铝土矿产于上石炭统阿依里河组灰岩中,属海相沉积型铝土矿,矿化产于地层侵蚀面上;后期褶皱构造和高角度逆冲断层使含矿岩层重复出现,在工作区形成5条含矿带;矿体一般为似层状、透镜状,具鲕状、豆状结构;上石炭统阿依里河组灰岩的侵蚀面是找矿的重要岩层岩相标志,红色、黄灰绿色、褐红色矿石是找矿的直接标志,较高的放射性伽玛强度是找矿的又一标志。  相似文献   

13.
1.沉积相类型与沉积体系分布 在沙河街组沉积之前,桩海地区古地貌形态表现为“三高、三凹”、三组断裂体系的构造格局,包括潜山带(埕岛潜山、埕东潜山、长堤潜山)、断阶带(埕北断裂带的东南端)和洼陷区(埕北凹陷、桩126小凹及埕北断层西凹)。沙河街组地层沉积时,埕岛潜山、埕东、桩西潜山、长堤潜山以及埕北15、桩海102水下低凸起对沉积影响很大。埕岛潜山为该区沙河街组的沉积提供了物源,边界断层和凸起边缘控制了水下冲积扇的发育,沟谷地形为缓坡扇的发育提供了条件,生物灰岩的形成则在安静平缓的水体环境。本区沙一沙四段主要发育3种沉积相类型:滩坝、水下扇、湖泊相。  相似文献   

14.
水涛  李作明 《科技通报》1991,7(1):30-36
青山地区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部与广东深圳相毗联,该地发育数公里之宽的剪切应变带,燕山晚期花岗岩普遍糜棱岩化,出现由粒间滑动至晶内滑移各种典型构造变形现象;显微机制分析示主应变面呈北东走向、左旋滑动,受制于水平方向简单剪切间或有倾向方向的推复剪切的叠置;估算水平剪切滑移总量大于10km。石英显微组构又显示了随着剪切增温发生滑移系的递进变化并证实滑动面理(C)为左旋剪切。由亚晶粒、重结晶粒粒度测得古差应力值为150~170MPa,由位错密度所获得为120MPa,两者所得近似。应变速率计算发现由低温(350℃±)至高温(650℃±)呈指数关系递增。青山韧性流变现象发生在燕山末期,可能是中国东南大陆所发现的最年轻剪切高应变带。该带与深圳大断裂相接续,构成右行雁列断裂系,为我国东南环边缘大陆断裂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马忠元 《青海科技》2011,18(3):17-22
东昆仑水闸东沟─黄龙沟金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介于昆中、昆北两深大近东西向断裂带之间。矿区发育的北西向大型左行韧性剪切带是萤石沟─红旗沟脆韧性剪切带的中间部分,韧性变形叠加在加里东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变火山组板岩之上,并伴随着强烈的绢云母化和硅化。金矿体由蚀变斜长花岗岩和板岩组成,严格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其产状与韧性剪切带产状一致。矿石体现三个成矿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矿物呈具透入性、弥散性的特征,与韧性变形同步,局部沿糜棱面理聚集成细脉,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长石、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可见金。第二阶段的脉体受脆性裂隙控制,并切穿糜棱面理,脉体中主要由黄铁矿和石英组成,第三阶段的脉体较窄,切过第二阶段脉体,细脉主要由方解石和黄铁矿组成。这些特征说明该矿床属于蚀变岩型金矿。研究区岩石普遍具有脆性破碎和韧性变形特征:脆性破碎的特征主要有碎裂岩、断层角砾岩和脆性穿插脉体等的发育,韧性特征宏观可见旋转碎斑、小揉皱、似S-C组构、鞘褶皱、糜棱面理、石英拔丝等构造;微观可见压力影、旋转碎斑、眼球状构造、多米诺骨牌式构造以及石英具波状消光等,这些构造所指示的剪切方向基本与整体的运动方向在一条线上。对糜棱岩化斜长花岗岩的石英组构做EBSD测试,分析结果发现投影图上菊池线极密不明显,C轴方向上略具定向性,但是程度不高,表明岩石韧性变形程度较低,根据极密点的位置判定石英的滑移系主要为底面滑移。综合以上,说明其形成的温度较低(约350℃),其他的一些证据与实验所得的岩石变形温度低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