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持这种新闻观点的人为数是不少的,也是最为流行的传统认识。其实,这种观点是很不完全的。就结构层次来讲,导语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自然段,这类表达形式固然居多,但也可以是二、三个自然段,甚至四、五个自然段组成的。王家鼐曾著文指出: 一般人常说:新闻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段,这是值得商榨的。的确,绝大多数新闻的第一段是导语,但并不是新闻的第一段都是导语。比如:把一个动人的情节放在第一段,以吸引读者,这种新闻不少,但那第一段不一定是导语;独段新闻也不是整段新闻都是导语。至于多元素新闻,就可以有两、三自然段做导语。  相似文献   

2.
《新闻学词典》新闻导语定义是:新闻导语:新闻的开头,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独有的结构语言。即于开端处,先用简要的文句,概括新闻的精华所在,揭示新闻主题,唤起读者注意,使之在脑子里先有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凡是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又称“复合导语”。  相似文献   

3.
西方记者在写作非事件性新闻、人物新闻、迟到新闻和专稿等时,喜欢采用延缓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它不象概括性导语(直接性导语)那样开门见山地点明新闻作品的最主要思想和事实,而是迂回曲折、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以新颖、别致的开头,吸引读者读下去. 延缓性导语,冲破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的老观念,在国外有多达4个、5个、甚至6个自然段的例子。延缓性导语,是新闻导语发展到新阶段的形式之一.第一代导语,强调新闻5个W俱全,被人称为“晒衣绳式”导语;第二代导语,强调突出最主要的W;目前的第三  相似文献   

4.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则消息的开头,新闻导语以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浓缩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在新闻报道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导语通常位于第一个自然段,是新闻报道的精华、生命之所在。读者通过阅读导语便可以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而决定是否要阅读整篇新闻报道。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由于新闻反映的是变化中的事件,有极强的时效性,英语新闻导语必须做到简洁、  相似文献   

6.
只要你随手翻开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标题和导语重复,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顽症,若干年来,人们司空见惯,忽视了对它的防治。新闻标题,即新闻的题目,一般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用极其精炼、醒目的语言展示给读者。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指开头部分的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或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唤起读者注意,继续读下去。对照一下上述关于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定义,似乎两者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地遵循“定义”,不敢越雷池…  相似文献   

7.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8.
博览     
第三代导语新闻导语的写法一百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代导语简单地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第二代导语是面面俱到的五个W。现在流行的导语可说是第三代导语。在写作方法上,它是对第二代导语的否定。第二代导语面面俱到,如一条完整的新闻,要让读者了解事  相似文献   

9.
孟凡志 《记者摇篮》2007,(10):40-40
所谓导语,是指新闻的开头部分,新闻教科书上的定义是: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语言对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示和评点的第一段话。一条准确无误的导语,并不  相似文献   

10.
钱国宏 《新闻与写作》2002,(12):15-15,16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 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此为新闻文体最大法律。自休曼提出“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的概念后,此后近半个世纪,新闻事业一直受“五个W”写导语框子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才提出“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一词。他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说:“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从特纳的阐述中我们试给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下这样的定义:“新闻导语,就是筛选一个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得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富有强烈  相似文献   

11.
呼唤“第二代新闻导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新闻导语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的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  相似文献   

12.
博览     
第三代导语新闻导语的写法一百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代导语简单地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第二代导语是面面俱到的五个 W。现在流行的导语可说是第三代导语。在写作方法上,它是对第二代导语的否定。第二代导语面面俱到,如一条完整的新闻,要让读者了解事情的细枝末节,完全可再写一篇特写。现在西方的特稿、中国的通讯,实际上已取代了第二代导语后面的「新闻主体」。因此,第二代导语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3.
赵钱江  谭湘 《现代传播》2001,(2):135-136
所谓导语,是指新闻的开头部分,新闻教科书上的定义是: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语言对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示和评点的第一段话。一条准确无误的导语,并不就是最优化的导语。新闻工作者奉献给广大受众的应该是不仅正确无误而且引人入胜的导语。一个新闻节目中,有很多条新闻,如果每条新闻的导语都是一个形式,缺少变化,听起来就很单调。 近年来,电视新闻导语出现通俗化的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引导观众往下看,属于叙述式;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化新闻的效果,三言两语点评几句,…  相似文献   

14.
关于概念和意义的思索电视新闻也有导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什么是电视新闻的导语,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视新闻导语就是解说词的第一段。不久前出版的《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就认为导语“……一般是第一个自然段,也有由前几个段组成的复杂导语和用第一句话作导语的。”这种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它过分地强调了文字解说在电视新闻导语构成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电视传播特殊结构因素的画面和音响在导语中的决定性地位。我们知道,诞生较晚的电视新闻无形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认为:"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为什么这样强调导语的重要性呢?这是因为;一、导语既可以使新闻紧紧抓住读者,也可以使读者放弃阅读;二、导语的好坏可以决定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取舍;三、导语设计能显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四、导语为整篇新闻定下基调,关系着主体部分如何展开;五、一篇新闻只有一条导语,因而它必须是最优化的.  相似文献   

16.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17.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无疑也是新闻创作中最主要的一步.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曾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那就是写作导语了."他还说:"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不仅如此,新闻导语还起着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为全篇定音,吸引读者的主要作用,在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精彩,是文章的路标和广告.那么,我们如何创作并没计出简短精美的好的新闻导语呢?结合笔者在新闻工作中对新闻导语创作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新闻行家忌讳把新闻导语简单地解释为新闻文体的开头。他们用种种说法来解释导语是什么。“导语是一种揭示、摘要、高潮,一种包在小包裹里的要点或者是新闻预告的总和。”①“导语是新闻报道的主旨,序曲和开场白。”②“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③诸如此类的解释还有很多。对于新闻文体写作的一个几乎是最重要的概念,当然要给予准确、规范的定义。不过,定义总是难以包容复杂的不断发展的实际的,所以有那样多关于导语的解释也就不足为怪。而且,对于写作这一门实践性和随机性特强的学科,概念定义更为难下。但是,也正是基于这一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定义应该有利于  相似文献   

19.
黄瑞卿 《声屏世界》2006,(11):56-56
电视新闻现场导语是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量采用的极具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现场导语运用得法得体,不仅有助于拓展报道手法、深化报道主题,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展示和张扬出电视媒体的个性魅力,使电视新闻具有更加色彩斑斓的艺术元素。笔者认为,记者做现场导语之前,应回答好三个问题:一问:为什么要做现场导语。现场导语是记者在采访现场即兴所说并由摄像机记录下来的新闻导语。它的目的和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新闻现场;切入新闻主题;概述新闻事实;突出电视特色;引导观众关注。在很多情况下,现场导语具有“不可再现性”,…  相似文献   

20.
“三度反复”是消息特有的一种叙述方式。指的是,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