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社区博物馆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与生态博物馆、整体博物馆一同构成了新博物馆运动的开端。社区博物馆具有时空性、地域性的特点,是一种自下而上,以人为主导的新型博物馆。安庆倒扒狮历史街区具有建立社区博物馆的文化土壤,特别是在该街区散落了许多遗产遗迹。通过社区博物馆的建立,保护该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并促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参居民与社会的积极性与热情。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开始时,1905年中国引进西方博物馆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99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进步的化形态,它总是为社会的进步所需要。  相似文献   

3.
自然博物馆是社区重要的文化机构,博物馆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反映社区文化环境的优劣,文明程度的高低。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保存社区自然文化遗产、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塑造社区文化形象、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怡 《新闻窗》2014,(1):62-62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其以消解一切权力和去中心化为指导思想。电子媒体,尤其是个人化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在大众传媒中的实践步伐。西方学者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书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六个特征: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本文谨就这六个特征,结合传播实例,描述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出现的新型大众传媒图景。  相似文献   

5.
王勇 《新闻世界》2009,(9):196-196
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界有很多观点,笔者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约翰·菲斯克的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吸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英国文化研究以及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入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担负着征集、保护和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博物馆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其存在可以满足社会自我认识、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印度生态博物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有丰富的人类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了研究。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侯赛 《大观周刊》2011,(33):77-77,97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衍化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思潮,其观念越来越多地遍及教育、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尤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以及新的角度,对调整美术教育理念、学生观、课程观方面不无启示。本文试图通过透视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理论特征,对现时中国美术教育的诸多方面作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人类发明的建构历史记忆、社会认同和科学价值观的一种文化工具,其在文化功能与地位上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祠堂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堂有类似之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合理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西方社会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一种理论反思、批判、解构与颠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对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任何影响较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博物馆新形态,起源于法国,被称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产业"。在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十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推动与指导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新实践,主要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进入21世纪,这个新型的博物馆在东部地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浙江安吉县、安徽西递宏村、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相继建成一批新的生态博物馆。笔者在系统梳理生态博物馆基本概念、理念的基础上,从一个新角度即"博物馆作为一面镜子"的分析视角,对生态博物馆十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三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3.
近代公共博物馆产生的初衷是建构、富集和传播知识。工业革命推动博物馆参与祉会民众的普及教育。20世纪中期,伴随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文化支撑。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激发了文化同质化与地域化的讨论,博物馆积极参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社会活动。这一变化增强了博物馆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密切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增强了博物馆的活力和变革能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博物馆类型化、区域化和“碎片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内部的交流,模糊了博物馆的普遍特性和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这一机构缘起于留住消失的过去及人类的记忆之需,但作为公益性机构,服务社会才是其安身立命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满足精英雅玩与科研,到面向公众的历史、科学、艺术普及,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社区博物馆是立足于社区,为了社区,以社区内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为主要资源,在社区居民主导下开展遗产保存、整理、研究、展示和传播,对内对外开展社教服务与交流的文化机构或工具,是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是博物馆功能与社区需求的成功对接,是博物馆文化基因或种子在社区土壤上的落地和生成。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博物馆应该成为社群居民留住记忆、认知历史与环境、面向现实与未来建构社群认同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培力中心。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最初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风络,到了20世纪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有两个特点:一、它总有一种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电视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当代传播》2007,(2):39-40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替代,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嬗变使后现代文化现象凸显,并在诸多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7.
易红霞 《文化遗产》2010,(1):26-31,57
不同的文化空间造就不同的演剧场合,不同的演剧场合具有不同的演剧功能,对剧目、演员和表演方式有不同的要求,造就不同的演剧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这三大演剧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广东粤剧的三大生存文化空间,成为广东粤剧的基本生存格局。城市演剧倾向艺术表达,乡村演剧注重民风民俗,海外演剧强调文化认同。无论如何,只要各自的演剧功能还在,粤剧就还将在这三大空间里继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变化着,影视剧在几十年间对其不断地改编和重构中,孙悟空形象在传统审美、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为起点,解读了每个时代孙悟空形象特点,分析孙悟空形象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演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遗址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博物馆萌芽于露天博物馆,并且和路旁博物馆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路旁博物馆的主要对象还是动物园、植物园等自然环境。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公园逐步重视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国家公园由原来以自然环境为中心转变为自然与历史环境为中心,对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理念日益更新。20世纪50年代,遗址博物馆一词正式出现。我国也于1958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遗址博物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博物馆职能之一,教育一直是博物馆学界重要的知识增长点。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消费主义、视觉文化、现代性反思、话语解构、意义重塑等一系列带有文化批评性的术语介入到博物馆教育领域,如何界定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将首先回顾西方博物馆史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史角度分别阐释收藏、研究与教育职能在博物馆内的生成组合机制;其次,考察博物馆教育在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即一种早期历史时期的理性权威的教化模式;再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美国博物馆所引导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二元对立的权威教育模式的解构,以及一种作为民主化的体验,学习模式如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本文力图说明博物馆教育并非是一种博物馆本质主义的内在属性,而是在不同的具体历史与社会场景下建构、生成的,我们不应忘乎所以地将博物馆其他职能与活动抛诸脑后。同时,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形态演变也诠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