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博物馆新形态,起源于法国,被称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产业"。在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十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推动与指导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新实践,主要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进入21世纪,这个新型的博物馆在东部地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浙江安吉县、安徽西递宏村、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相继建成一批新的生态博物馆。笔者在系统梳理生态博物馆基本概念、理念的基础上,从一个新角度即"博物馆作为一面镜子"的分析视角,对生态博物馆十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三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发端于 1 972年。这个运动是国际博物馆界的一种新思维和改革传统博物馆的强烈愿望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思潮以及这种思潮的实践运动。 30年来 ,这种思潮有力地影响着国际博物馆界的传统思维 ,同时它在实践中又不断调整自己 ,从而得以与主流博物馆并存于多元化之中 ,相得益彰。一、法国是生态博物馆运动的发祥地 ,是生态博物馆思想的故乡法国博物馆的思想史是非常丰厚的 ,就连法国博物馆现代化改革都可以远溯到二战期间的维希政权时期。可见生态博物馆思想和之后的新博物馆学诞生在法国就不足为奇了。法国是以农立国 ,在工…  相似文献   

3.
<正>运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来设计构思城市博物馆中的陈列是本文要试图论述的观点。生态博物馆从其发端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从其先导者法国的乔治·亨利·里维埃对生态博物馆所给予的三次定义来看,对生态博物馆的认识是从最初的关注于人类生活发展的环境与状态,到后来的强调地方社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界和博物馆界对生态博物馆的讨论日渐深入,这种新的博物馆理念和类型也被逐渐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遗产类型中。随着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日益重视,作为亚洲第一个引进生态博物馆,同时又是世界农业遗产大国的中国,对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倍加关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生态博物馆无一例外是以传统农业社区为基础的。本文从生态博物馆与农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共同关注、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价值,以及农业社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规划与运行三个方面,对二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印度生态博物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有丰富的人类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了研究。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法国的生态博物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博物馆一词诞生于法国,由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Rivière)和雨果·戴瓦兰(HuguesdeVarine)1971年创造了人处于环境中的生态博物馆学的概念,其实早在1968年,他们已经在法国的乌尚岛和布列塔尼半岛等地已经开始试验这一观念。人们高兴地看到,经过了30多年,生态博物馆理论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无论在法国,还是世界上。1、基本观点:人处于他的环境中生态博物馆产生于跨区域社区中(例如地区自然公园和城市社区),甚至可以说是1963年法国非集权政策的产物。按照里维埃先生和法国自然公园的博物馆学家的思想,这一新型博物馆具有三个基…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博物馆生存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约一个世纪前 ,西方文明产物———博物馆被带进了中国 ,四十多年前我们又将苏联模式学了过来 ,可以说中国博物馆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检讨和反思的问题。 10 0多年后中国博物馆学会与贵州省文化厅合作 ,又将七十年代初诞生于法国、前卫的生态博物馆引进了贵州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毫无疑问 ,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幸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生态博物馆从她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 ,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变化。欢迎与接受是必需的 ,而理性的思考、深入地研究 ,提出我们自己的生态博物馆观…  相似文献   

8.
2011年8月23日,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首次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专题研讨会在福州召开。这次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各地生态(祉区)博物馆代表和拟建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名村(镇)、街区所在地政府代表,以及有关专家100余人参加,结合国内外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对于促进我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科学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本文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会上总结讲话的主要内容。本专题其他几篇文章也主要是与会专家的发言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代上海由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简称亚洲文会)创建的"上海博物院"以及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上海徐家汇自然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院),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其标本收藏奠定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的基础。通过相关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笔者对这两个博物院的历史进行了回顾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收藏和研究功能是自然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不能摈弃。自然博物馆应强化博物馆专业教育,自然博物馆人须主动接触社会,构建社会认同,建立起博物馆专业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区博物馆和后现代主义都产生或发展于反传统、反现代文明的20世纪6、70年代,社区博物馆的不少特征或多或少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社区博物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整体博物馆、部落博物馆等在不同的语境下也被视为社区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区博物馆,西方的社区博物馆将视野投向了历史文化与空间合二为一的社会体文化和亚文化。中国具有发展社区博物馆的文化土壤,整合古代会馆和宗族祠堂文化,以全新的社区博物馆理念,在具有较高文化自觉度、文化较为丰厚、文化空间纵深足以支持其化解各种外来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博物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1.
(一)当时背景 1964—1974年,我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是新博物馆运动的见证人和参与。在这一时期内,还没有人谈新博物馆学,生态博物馆也仅仅是法国现象。虽然进行的很缓慢,但也是博物馆世界的一起引人注目的“革命”。根源于当时的几个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博物馆免费政策的出台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博物馆在定位、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将旅游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相结合,逐渐成为很多博物馆的选择。借鉴已有的研完成果和总结规划实践,提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大博物馆"理念,是对原有博物馆开发模式的一种突破。"大博物馆"理念的核心是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突出博物馆的旅游功能,通过展示范围、展示空间和展示类型等方面的拓展,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为博物馆发展获取更多资金和人力支撑,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规划实践,提出"整体复原"、"空间拓展"与"类型拓展"三种模式,希望为同类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枝术在博物馆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本文回顾了数字博物馆发展历程,分析了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发展模式,最后讨论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集成应用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是人类发明的建构历史记忆、社会认同和科学价值观的一种文化工具,其在文化功能与地位上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祠堂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堂有类似之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合理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孟航宇 《新闻窗》2015,(3):71-72
网上博物馆(Online Museum)又称虚拟博物馆,是近年来兴起并广泛建设的博物馆新形态。2009年6月,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依托"多彩贵州网"(原合作方为金黔在线)开通运行,5年多来,该馆运行正常并展现诸多传播优势。在此基础上,笔者倡议"网上生态博物馆(Online-Ecological Museum)的建设理念。一、生态博物馆和网上博物馆的含义及特点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于1971年诞生于法国,倡导者是  相似文献   

16.
理想与现实生态博物馆必须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博物馆自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法国,至今已历经30来年,并在不少国家都可发现它的顽强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如创建和支持们期待的那样,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局面的出现,反而是在争议和艰难的实践中起伏。生态博物馆引发出的争论和它在实践当中遭遇到的种种问题,确实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研讨,基本态度也应该从建设性的评论为出发点,即任何为否定而否定,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日本的生态博物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当今日本的生态博物馆:简要历史二十世纪60年代末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法国出现;生态博物馆这个词来自法语écomusée,是生态和博物馆的结合。生态学或者经济学的词根“e c o”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oikos”,意思是“民家”。仔细考虑生态博物馆这个概念,它的展示方式遵循生活历史运动而来。在瑞典史堪森(Skansen)户外博物馆出现之后,这个运动就在“民家博物馆”的理念基础上并由此表现人们在岁月流逝中的生活和在广泛意义上的再生产。日本第一个户外民俗博物馆是日本民家聚落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在这一时期,户外博物馆开始出现在各个地…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博物馆理论在贵州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博物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张白纸,只是到了1995年初经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先生的引见,才使得国际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不远万里来到贵州。在以苏东海先生和杰斯特龙先生为首的中挪博物馆学家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实地的考察,制定了在中国贵州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报告,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政府决定,在贵州六枝梭戛苗族社区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筹划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第一阶段中,对在苗族地区建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在贵州也有争论,甚至有持否定意见者,对于一种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引进,有争论、有否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空间被改造,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社区博物馆因其强调对社区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活态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不谋而合,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新途径。但由于我国社区博物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社区博物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商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陷入误区。积极探索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公开性原则建设社区博物馆,对于保护和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化根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其出现之日起,生态博物馆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解释的现象和聚讼的焦点。尽管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生态博物馆有300余所,中国仅区区几所,但它们对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刻的。多年来,学们对生态博物馆的性质、信念、价值观、目的、特点、工作方法、组织建置和管理体制等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讨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或许是为了突出生态博物馆的特点,在生态博物馆发展初期,学在阐述生态博物馆的特点时,常常采取对比和分离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