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歇尔计划的主管机构经济合作署是在美国政府指导下,广泛吸纳利益团体代表并有较大自主权的机构.经济合作署的成立过程、组织结构以及成员构成都体现了其建立在合作主义的基础上.经济合作署的成立,促进了美国政府和利益团体在马歇尔计划实施中的合作,开创了由专家进行管理和协调欧洲复兴的模式,是合作主义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一次成功体现.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以服务企业、校企双赢为指导思想,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与优势,探索构建一个集技术咨询、研发、生产和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各种服务方式和项目渗透融入企业来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高度以实现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建设区域内企业服务体系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相关专业为例介绍校企深度合作,改革高职动物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经过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状况的分析研究,借鉴了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结合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实际,与上海新农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双方通过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师资和教学资源共享,考核评价和企业录用相结合等方式,开设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班,初步建立了一套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新潮,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通过比较日、美两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从而在美国乃至全球兴起并带来了一场企业管理的新革命,其理论和实践给当代企业管理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案例分析发现,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具有如下特点:校企合作依托项目,以服务地方为目的;企业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校企合作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借鉴美国经验,要想大力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首先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的大力扶持;努力构建开放式的高职教育体系,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应为:通过教育变革发展地方经济;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模块化方法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运用,企业组织形式也出现了模块化组织倾向。模块化组织的出现,有其技术、经济背景。生产的全球化、知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及企业之间竞争和合作关系的建立是模块化组织形成的经济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模式和商务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大规模定制生产制造方式的采用使得企业生产更具有柔性化的特征,也要求企业的生产在保证标准化的同时,更注重个性化;研发费用和风险的增加要求企业具备技术整合的能力,上述基于技术层面的因素也促使模块化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社区学院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很有特色和创造性。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政府规划指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认真思考、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学校教育要素投入改革学校教育要素投入改革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通过改革学校教育要素投入的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二、学校组织管理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就集中在效法企业组织管理方式来改造学校组织,改变教育管理机制,建立权责体系,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决策结构、激励机制、生产技术、信息机制这几个方面。三、学校教育制度安排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安排改革是在公立学校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将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一种经济市场模式,克服过去公立学校体制中的官僚弊…  相似文献   

9.
服装的流行性、季节性和艺术性等特性决定了服装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具有极强的经验性,服装的生产技术、管理、营销、贸易等工作必须建立在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真实环境"教学原则,注重加强设计实践、市场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联系,使学生在服装行业的真实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完成对服装专业知识意义的构建.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实际过程,更可加强对服装行业的认识,树立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新潮,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通过比较日、美两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从而在美国乃至全球兴起并带来了一场企业管理的新革命,其理论和实践给当代企业管理以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界、学术界对之也怀有浓厚兴趣,在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其法律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解除权是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在其自身利益遭受违约方的行为严重损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违约救济权利。或者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签订时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作为保障合同当事人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实现的一种方式,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将导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因此,其在合同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理论界及实务界看,对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方式及其法律后果认识颇有差距。笔者以为,研究合同解除制度中解除权的行使及其法律后果,发挥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交易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法律行为附加停止条件,是当事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与法律应否承认该法律行为从而赋予其强制力没有必然联系。停止条件的法律意义不在于影响法律行为效力的产生,而在于影响法律行为效力的内容。就是说停止条件不应该是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而应该被看作是决定法律行为中特定之履行或者执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到了20世纪,诠释学由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的哲学转向与世界意义的多元化转向并行。随着古典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换,诠释学不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具有多元化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广阔的诠释空间,因此在诠释学的视野下比较诗学也具有更加开放的被诠释可能。以诠释学为背景,进一步探讨比较诗学在学理意义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会发现:比较诗学之“比较”不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为比较诗学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是对教育研究存在自身的思寻,是对教育研究自身作为一项有生命活动的思寻。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为教育研究者自身生命之意识,是教育研究者之个性的自我意识;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在于以整个生命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要求以对生命的敏感性和理性关切来进行教育研究,让感官和人心都活跃起来;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命和教育研究的一种精神担当,是对生命和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困惑,而非给生命和教育提供技术方案,在于对教育和生命之赤子情怀和真性情;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蕴含于对生命和教育的宽恕,在于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多元追求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trasting predispositions of a group of working-class and middle-class undergraduates to using nepotism to gain advantage in the labour market. Drawing upon a Bourdieusian framework, it is argued that the middle-class students, whose habitus was aligned to the field, were more likely to express a willingness to utilise whatever networks they could to secure a ‘foot in the door’. Meanwhile, the working-class students, who were more insecure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their participation within a middle-class field, expressed a commitment to a form of honour which ruled out using contacts on the grounds that it was morally unacceptable. They discussed a desire to ‘prove themselves’ which is arguably symptomatic of a deeply ingrained reliance on meritocracy. I explore how this may arise due to their habitus having developed within a dominated position in society where respectability is crucial to generating feelings of self-worth and value.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与图书馆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机遇。本文基于和谐社会的内涵简要论述了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图书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枢纽;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达到身心和谐;能培养人们的保存意识和宽容精神。最后提出了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应该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转变图书馆观念;加大投入,加强图书馆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图书馆服务功能;保证人才配备,加强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With a starting point in the tradition of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hallenge to inclusive education research to engage a Continent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motivation is to entice inclusive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begin to ask educational questions of inclusion, as opposed to inclusive questions of education. Recent years has seen a call to re-think inclusiv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is call by turning to a Continental perspective and the emphasis on an at least relative autonomy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ental and Anglo-America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why they seem to have developed in such distinct directions. Beginning with the Anglo-American perspective, it is outlined how pedagogy and the so-called educational interest became replaced by the scientific standards dominant in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This is countered by a look at the continued endeavours in the Continental spheres to formulate specifically educational criteria for educational processes. This leads to a negative aim in the form of arguing against neo-liber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is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a positive aim in the form of an argument for a move towards constructing a pedagogical ideal of inclusion.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a teacher turned counsellor developing a student counselling service in a school setting. It explores how a school seeking to become an emotional literate community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selling service and a Learning Mentor programme, both of which focused on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his diverse school community reflected a range of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professional affluence to unemployment and deprivation, and it is recognized that emotional need is not confined to those from the latter. Open access to personal support enables every student to really feel that they matter. The significance of relationship is highlighted for its capacity to engender a sense of personal worth and of matter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that is staff and students. Key learn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is explored for governors, school leadership team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and a culture of open and supportive involvement is seen as a means to enable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a sense of worth and belonging in the school community and thus in wider adult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