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草》是选入五、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这首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诗人当时年仅16岁。据说,诗人这年进入京都长安,拜见了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顾况望着年嫩的白居易,并没在意,还用他的名字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读了此诗之后,便很吃惊,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由于顾况到处赞扬,这首诗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这首诗原本是一首五言律诗,课本所选取的是前半部分,很像一首五言绝句。原题是《赋得古原草送  相似文献   

2.
李秋勤 《语文知识》2004,(11):29-29
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酬答他的亲密朋友白居易的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那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长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政治上失败,贬为江州(今江两九江)司马时所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  相似文献   

4.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长恨歌》与《琵琶行》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两首。不久前还有一位华裔作家在巴黎以两诗为词谱写了“东方咏叹调”。这两首诗虽可同入“咏叹调”,但一则咏史事,一则抒心曲,作者自处是很不样一的。写作《长恨歌》时的白居易处于“十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杂体诗趣谈     
杂体诗是另类特殊的诗体,形式种种,各具情趣。兹举几例,以共赏读。一是宝塔诗。以“一字至七字诗”为基本形式,因形如宝塔,故称“宝塔诗”。例如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白居易被罢免了刑部侍郎之职,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临行前,他的老朋友裴度等人为他置酒送别。席间,有人提议在座每人写一首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即以“诗”为题、为韵,写下了下面这首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这首诗以“诗”为题,以题为韵,…  相似文献   

6.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作于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  相似文献   

7.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公元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人。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昌节度史,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诗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元稹于元和五年得罪宦官,被贬江陵,后改为通州司马,卧病遭贬的元稹听说老友白居易也遭贬,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这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  相似文献   

8.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首诗:“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中唐时期文经武纬德馨的裴度(公元765年—839年),这首诗题为《溪居》,是裴度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全诗写得清新自然,是典型的隐逸诗。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进士。据说这一年裴度赴京赶考前,在洛阳请相面先生相面,先生看他其貌不扬,身材瘦小,很不入相,就说他这副  相似文献   

9.
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就把这事忘了。某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怒放,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  相似文献   

10.
《暮江吟》是白居易于公元822年离开京城长安到杭州当刺史时,在上任路上写下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风景诗。小学教材选用这首诗,意在让学生了解其中描写的优美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1.
何青春 《考试周刊》2010,(41):20-21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长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政治上失败,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所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  相似文献   

12.
这首五律,是唐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秋,诗人五十三岁,游宣城(今安徽宣城县,即诗中江城)时所作。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怀人。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点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相似文献   

14.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壮年时期的名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一个卖炭老人横被劫夺的不幸遭遇,尖锐地揭露了宦官依仗权势掠夺民财的暴政,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李唐王朝经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趋式微,到唐德宗、唐宪宗年间,更是政治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八○八年),白居易被调回长安,经过殿试,授官翰林学士,不久又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谏  相似文献   

15.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16.
公元815年,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说到这首长诗,人们更多的是对诗歌中关于音乐的生动描写表示欣赏,更多的是对作者在诗中倾吐的遭遇寄予同情,而很少有人关注那一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对自己的《长恨歌》是褒是贬,这是在《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讨论中长期争执不下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大家所依据的材料不外两条:一条是白氏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所作,题为《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的诗,其诗曰:“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  相似文献   

18.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的忧国爱民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作了3000余首诗歌(包括不少散佚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重要价值的讽喻诗在《白氏长庆集》中占170余首。这些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透过这些内容各异、长短不一、题材形式丰富多样、褒贬程度不尽相同的讽喻诗,我们能够清楚地理出白居易毕生为百姓“鼓与吼”的忧国爱民的情感脉络。本文拟从白居易所处的社会时代着眼,对他的部分讽喻诗所折射出的民情况做些浅述。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生活的时代适逢唐朝…  相似文献   

19.
《井底引银瓶》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元代白朴根据它提供的简单情节敷演成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为元杂剧中四大爱情悲剧之一,影响甚广。但是,白居易原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诗的“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而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又寄予同情。”霍松林著《白居易诗译析》说:“在客观上,这首诗是有暴露封建  相似文献   

20.
一、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神宗时任宰相,为了富国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