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的最基本的文学观一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一是“发愤著书”说。他持“讽谏的辞赋观”,对辞赋的讽谏作用极为推崇。他写作《史记》的基本原则是他的“考信”和“实录”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判现实的文学精神。他的这些文学见解和主张主要见于《报任安书》、《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以及散见于《史记》其他篇章的章节和片断如《伯夷列传》第一的序论部分、《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的序论部分等。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作为一部信史,在其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史学优良的“实录”传统。然纵观《史记》全书,却发现《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的史料,这便与“实录”传统产生了矛盾。本文以时代生死观的角度,探讨《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史记》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对大量的历史事实“考信”和“实录”的基础上,采用文学手法,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侠义之士,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所以,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特别是《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历史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是我国正式的传记文学之祖。他在“考信”和“实录”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历史事实下了爬梳剔抉的工夫,采用文学手法,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反映了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在种种表现手法中,司马迁对场面的描写渲染相当出色。在这方面他既继承了以前史传文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开启了后代  相似文献   

5.
江午 《文教资料》2010,(28):4-5
本文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史记》存在的“天人感应”观、历史循环论与缺乏个体生命关怀的时代局限,并指出前人所谓《史记》的“实录”,并非据事实录,而是据“史”实录,《史记》是凝聚着前代史家心血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批判精神探源过常宝一《史记》在历史上被称作“实录”和“谤书”,两词虽有褒贬的差异,其内涵皆指《史记》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据粗略统计,《史记》130篇,约有75篇写汉时事,又主要是高祖和武帝时事。其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真龙天子到市...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汉代的伟大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不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史记》的写作上,就形成了《史记》的辩证艺术。一、历史的“实录”原则与文学的表现方法《史记》首先是历史其次才是文学。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是坚持了“实录”这一根本历史原则的。因为他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来写作《史记》的,他所记叙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一部纪传体正史 ,《史记》除具有史学价值外 ,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颇值得称道的是 ,编撰者司马迁在这部巨著中所展现给人们的审美观 ,就在很多侧面极大地张扬了其文学性。本文仅就《史记》审美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丑观而加以讨论 ,旨在加深对《史记》及司马迁的了解。一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 :“美只有一种 ,即宣示真实的美。”当“真”的具体存在形式被人的能动创造活动所掌握时 ,它便具有了美的意义。《史记》以“真”为基本审美框架 ,其美的意蕴集中地体现在其“实录”精神上。班固在评论《史记》时将“实录”定义为 :“善…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我国史书著作中的瑰宝,《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中的奇葩,二者看似不相关联,实则“藕断丝连”.《史记》中许多小说的特征已经初露端倪,且对于后世小说产生深远影响.《聊斋志异》便继承了《史记》发愤著书的理念,采用了纪传体的叙述模式,发扬了“尚奇”与“实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史记》首先是史历其次才是文学。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是坚持了“实录”这一历史原则的。因为他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来写作《史记》的,他所记叙的史实有着极大的凭借和可靠性,是忠实和公允的,其文风是朴实无华的。与此同时,在坚持“实录”的前提下,司马迁又恰当地运用了一些文学方法,如选取典型事例、注意细节描写、善用渲染夸张、博采传闻故事、运用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等,使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文学性,达到了历史和文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史记》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汪耀明《史记》的重要特色是以记叙人物为中心,通过描写人物来再现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它根据“实录”精神,运用种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突出各自的性格特点,“每取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①.使人物生动传...  相似文献   

14.
《史记》曾以“实录”著称,司马迁的思想、人品也为世人所称颂不绝,但却很少有人系统地谈及司马迁和《史记》的另一面,本文试从《循吏列传》入手,对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作一点挑剔。一、《循吏列传》并非“实录”司马迁作史,主观色彩极浓,陈仁锡曾说;“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育传以‘天幸’二字为主……”(引自优川资言《史记会往考证》)。这样的人物传记只是写作时有明确的立意,只涉及材料的取舍问题,终属于“实录”范围。而象个泊夷列传》就不同了,传文所载伯夷叔齐之事迹均不可信,梁玉绳《…  相似文献   

15.
笔是相对史笔而言的。司马迁撰述《史记》,既用史笔也用笔。史笔旨在考信去伪,直言录实;笔旨在拟虚补罅,饰词运事。笔在《史记》中的运用相当广泛,大抵体现于五个方面,即猎奇述异、夸张渲染、拟话代言、议论抒情和细节描写。笔的运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使《史记》在雄踞史坛崇高地位的同时,也迈进了多姿多彩、绚丽灿烂的学殿堂。  相似文献   

16.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有三处令人费解的谜团,似乎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相悖。事实上,这三个谜团背后隐藏着太史公的大智慧,即以重“实录”亦“爱奇”、持“秉笔”不避爱憎、为立传更为立言的方式写一部他心中的“春秋”。  相似文献   

18.
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曾建立著名的“张楚”政权,这是史学界沿袭已久的说法。近有学者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张楚”不是国号。是说根据有二:第一,从称谓看,《史记》从未把“张楚”作为国号;第二,从训释上说明“《史记》中的号字不是国号,而是与‘名’字相通,即‘名义上是张大楚国’”,并列举了若干例证,以圆其说。笔者拜读后,感到难以苟同此说,兹予辨疑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20.
“侠”作为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化的专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中国侠化史》、陈平原《千古人侠客梦》等少数作外,侠化研究专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