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在学校过得并不开心,中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为:社会上存在过度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学校里信仰教育缺失,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大量存在,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家庭中问题家庭增多,给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增强中学生幸福感的策略为: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创设快乐的情景,组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Fazio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自编的<家庭因素调查问卷>对130名中学生进行测评,探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研究发现:(1)中学生的性别、地域、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关系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大;(2)中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其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家庭支持以及中学生本人对其父母教养方式的认同度存在很高的相关,与"家庭情感"变量的相关显著,与"家长期望"变量的相关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通常处于被动状态,主观幸福普遍偏低,这对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心智发育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是中学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本身都要提高认识,采取适当措施来提升学习主观幸福感,使中学教育走出困境,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永强 《教育探索》2012,(2):118-120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由于传统价值取向弱化、社会舆论失范、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失当等原因,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存在.采取家庭社会参与、强化学校主导、引导学生自律的全方位教育,应是有益中学生孝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下降的事实确不容忽视,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势在必行。文章从中学生的角度探讨中学生怎样提高主观幸福感,从何谓幸福、了解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学会正确归因、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四个方面加深中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认识,进而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学生学校体育评价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对1900名初一至高二学生进行测查,探讨了学校体育评价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学校体育评价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非常显著;差异分析发现,对学校体育发展评价越积极的中学生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更高;除体育管理外,学校体育评价的各因子(包括学校层面评价和个体层面评价)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结论:学校体育评价是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源。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1339名中学生进行学校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对其学校生活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在学校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的同时,也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感.在学校满意度六个维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学校管理、成就感、课业学习;(2)女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男生;(3)学习成绩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校幸福感的影响不同,但大体趋势基本如下: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随年级增高而降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校幸福感低于成绩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进入中学阶段,同伴交往渐渐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及顺利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学校应积极开设交往课程,传授交往礼仪和交往技能;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引导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家校共育的交往教育模式,培养中学生友善、正直、宽容、乐观等良好品性。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确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教师和家长应当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贡献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0.
进入中学阶段,同伴交往渐渐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学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校教育引领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势在必行。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开设交往课程,传授交往基本礼仪和交往技能;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引导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家校共育的交往教育模式。以培养中学生友善、正直、宽容、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  相似文献   

11.
姜企华 《上海教育》2016,(Z1):98-99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而两者却常常互相指责:家长抨击学校教育制度的不科学,老师没有奉献精神;学校批评家长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不到位。其根本原因是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使命窄化为"让每一个学生考得好成绩",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潜在性。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孩子乐观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是家庭教育指导回归本源的关键之处,也是当代教育赋予学校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家长志愿者队伍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纽带。为进一步挖掘家长优势资源,有效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在主题教育策划、专题教育讲解、特殊学生帮扶、安全教育维护、实践活动引导等方面,积极借助家长志愿者的力量,为学校的发展助推发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应该随之成为一个享受的过程,学生、家长、教师均应从享受教育的过程与憧憬教育的未来中获取幸福感与归属感。教育幸福感是一个由学生、家长和教师构成,以学校为核心的社会心理体系。学校是教育幸福感获取的主要来源。学校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办学理念、目标、行为等来让教育的参与者获取最大的幸福感。今年,我们确定了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乐趣、让每个家长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办学目标,大力开展幸福感、归属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家长教育权的缺失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长与学校都是教育权的重要主体,家长教育权的实现状况可以反映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家长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校决策的民主化以及教育监督的有效性等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的达成情况。当前在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权出现缺失,影响了儿童受教育权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5,(78):168-169
目前我国中学生厌学问题严重,而要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需要探讨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身原因,包括学习动机不正、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不强等。另一类是外部原因,包括学校教育中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社会不良影响等。那么,要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需要学生自身及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幸福观是大学生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掌握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课题组对T学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心理状态是积极乐观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不足、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缺乏、学校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缺失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成为身心和谐统一、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生的繁盛感与幸福感.因此,发展和培育发乎个体内心的积极力量是符合人类本性的.阳明心学通过"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来"致良知",同样反映出深刻的积极心理学思想.通过对"知行合一"实现积极认同;"事上磨练"捕获心流体验的系统考察,可以进一步挖掘、阐发阳明心学中蕴含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期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及其思想基础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原因与学校条件不理想或者专业情况不理想、家庭因素、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的薄弱等密切相关,因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育,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学校、专业、家庭条件的不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调整自身期望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获得幸福感的条件;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感,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干扰和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升社会知名度,以拼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与重点学科竞赛成绩为代价,致使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压力过大。而明显缺少体育锻炼,造成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持续下降,身心健康透支,严重影响与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追求和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幸福感作为非认知领域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家长、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我国关于幸福感对学业素养内隐机制的研究相对阙如.本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省市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的测试结果,运用分层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幸福感及幸福感各维度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影响和预测效应.研究发现:(1)学生幸福感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学生幸福感各维度(心理、认知和社交)均对学生学业素养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和正向预测效应;(2)学生幸福感对阅读素养的影响最大,数学素养次之,科学素养最弱;(3)学生社交幸福感对学生阅读和数学素养的影响和预测效应最强,而对于科学素养来说,学生社交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和预测效应相同;(4)学生积极感受、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和家长情感支持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均产生了相对稳定的积极影响和正向预测效应,其中家长情感支持的影响和预测效应最强.对此,文章提出以下启示与建议:提高我国青少年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做法之一在于加大对学生幸福感的关注力度,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校内部风气建设,建立家校间的良性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