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可为城市群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发展不同步,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增长势头强劲;(2)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两系统协同效应初显;(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4)未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环境的重要内容。对中德两国科学基金会科研诚信建设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在三个方面提供具体经验与启示:(1)通过加强资助条件设计,推动科研诚信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实;(2)引导专业学会和学术期刊提升应对科研不端的意识和水平;(3)建立科研诚信规范的补充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科技展览"是我国科技展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网络科技展览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1)主体地位未确立,机构不完善;(2)平台功能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不高;(3)法规尚不健全,平台安全性不佳;(4)平台建设粗糙,专业性人才紧缺;(5)科技信息传播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6)科技交流与合作欠缺,国际化水平低。在此基础上,提出着力发展我国网络科技展览的6个方面的策略:(1)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科技型机构与展览企业为主体提升竞争力;(2)搭建移动终端平台,利用大数据完善功能;(3)完善法律法规,严格平台准入审核;(4)推动会展专业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应用型人才;(5)创新市场发展模式,打造品牌;(6)创新推广方式,助力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彭伟  符正平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51-1860
海归创业者是当前中国创业浪潮中最为核心的主体之一,他们的行为与才能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以十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为研究样本,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海归创业行为过程进行归纳性分析。研究得到了海归创业行为过程的关键构成维度:(1)海外经验及宏伟梦想是推动海归创业的关键要素,但需要在坚强意志力以及合适的时机下才能真正开展创业活动;(2)机会发现、机会创造是海归创业的关键行动,这些行动需要通过双重网络嵌入、创新行为以及双元管理等策略进一步深化;(3)海归创业行为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结论拓展深化了本土创业管理理论,对当代海归创业者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但鲜有研究探讨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科技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水平,以及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序和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各地区创新发展水平保持平稳,但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北京远超其他省份;(2)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特色明显,制约因素突出;(3)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关联性最强;(4)创新发展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初步实现协调发展,除北京外,耦合协调度结果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逆向相关"态势。  相似文献   

6.
创客及创客空间的发展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发展速度,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发展。拟通过研究创客空间的发展特点,分析广东创客空间发展的优势、总体情况及典型案例,探讨广东创客空间发展的问题及障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继续塑造与创客模式相匹配的产业体系;(2)健全创客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3)加强宣传,强化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跨越了从失调衰退到优质协调的七个阶段类型,各省区都形成了关系类型的阶段提升,空间梯度格局明显。  相似文献   

8.
对于天然气产业而言,储气库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设施,对于调峰保供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国储气库建设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2)技术不成熟、体系不完善;(3)模式不完善、投资主体单一,为此,本文通过相应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主要有以下三点:(1)构建合适的储气库运营模式;(2)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技术交流;(3)推进价格改革,提供资金补偿,提高储气库建设质量和效率,以期促进我国储气库良好的发展,从而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技竞争态势下,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专利技术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建构组织合作网络和技术网络的整合性分析框架,选取“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高温防护涂层”和“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及应用”两个典型技术样本,探索双重网络关系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以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顶尖科研院所为代表的核心主体协同其他创新主体整合资源开展技术攻关;(2)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通过紧密联结,形成多边复杂的网络关系;(3)关键共性技术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相关技术围绕核心技术节点相互关联,形成多个技术子群;(4)伴随网络持续演化,关键共性技术间扩散和溢出效应增强,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效应。研究结论为中国关键共性技术布局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范旭  武永超 《科学学研究》2023,41(2):230-240
石墨烯产业化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通过整合“技术-组织-环境”理论和组态视角,构建出一个驱动石墨烯产业化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并以31个省市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实证探讨了实现石墨烯产业化的影响要素和复杂机制。研究发现:(1)单一产业要素难以成为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2)存在7条实现石墨烯产业化的路径,概括为“技术-组织-环境”均衡驱动型和“技术-环境”双重驱动型两种驱动机制。同时存在7种产生非高产业化组态,两类组态呈现非对称特征;(3)在特定条件下,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组合可以经由“殊途同归”的方式推动石墨烯产业化。而在这过程当中,政府重视发挥了较为普适的作用;(4)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石墨烯产业化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不仅拓展了TOE框架的应用场景,同时也为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实践提供了决策指引。  相似文献   

11.
在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收官之时,联合国全体会员国通过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从3个维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设定了宏伟目标,即通过善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该研究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SDGs对接,结合对国有中资企业在印尼和柬埔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地考察,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调研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执行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并推动沿线国家实现SDGs。研究认为,尽管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若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纳入联合国SDGs的框架下,兼顾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需求和关切点,寻找契合点,在政策层面上与SDGs实现对接,将有关项目融入各国政府的国家与地方发展议程,不仅能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最终实现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走向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2.
进入生物经济时代以来,世界各国加大了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国际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部分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注重生物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生物产业资本市场建设和提高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经济发展维度,运用协整检验方法测算分析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内区域经济均具有强大的影响,而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通过强大的科技资源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本替代劳动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各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但人工智能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最后,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进一步为人工智能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加大人工智能教育投入、培养和壮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促进人工智能融合行业应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新型商业模式发展驱动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别于传统创新,包容性创新是通过多元创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本身的权利的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这一概念与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国际上一些国家开展包容性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归纳和总结世界各国包容性创新的经验,汲取其中的教训,为我国包容性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的低端代工生产模式已难以持续。代工模式割裂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联系,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价值曲线的“洼地”,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弱。随着全球经济的“软化”发展,服务化增值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增值点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价值链由于其驱动力不同,“服务化”增值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服务化增强型价值链优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战略,以最终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基于服务化增值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需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而具有不同特性且数量持续增长的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和公共财政在中国科技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存在异质性的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探明异质性科技金融和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明确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参考。借鉴双元创新理论构建理论概念模型,并将国际创新合作作为调节变量,应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探讨异质性科技金融在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以及比较风险投资和科技财政等不同科技金融工具的作用大小,以揭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发现:异质性科技金融中,风险投资的作用最大;中国自主创新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为正;国际创新合作正向调节国外技术引进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当国际创新合作程度很低时,技术引进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建议:改革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始终放在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上;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国际创新合作;加强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国家战略目标,不仅体现了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也符合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城市在我国人口、能源消耗、碳排放中均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文章首先指出城市能源系统在推进国家“双碳”目标中的重要角色及其面临的重要挑战。然后,以澳门为例分析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推广需求侧管理为主、利用分布式清洁能源为辅、主动外购绿电为补充、发展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为推动我国城市碳中和进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21年中国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的共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备受关注。文章依据经济理论、现实经验、生产要素变化等,系统分析和预测了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动趋势为呈波浪形下降。基于投入产出技术、计量经济学、景气分析法、专家分析法、情景分析等,提出了年度GDP增速预测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在对2020年中国全年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做出了预测: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增速为8.5%左右。文章进而基于经济形势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继续促进消费,稳增长、促发展,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没有亘古不变的所谓"普世标准"或最佳模式。中国金融深度参与、协调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既是中国有所作为、谋求更好外部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因时而变、寻求更优发展路径的必然趋势。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对外的发展理念、蒸蒸日上的中国金融,是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人类社会解决当前治理难题、应对21世纪各种挑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碳市场建立的背景、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有效运行条件,文章系统分析了与中国碳市场顶层设计密切相关的重大议题,包括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能源市场化改革、与其他能源环境政策之间的协同互补等。根据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未来改革发展方向,对未来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