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中科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12月31日。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骆永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经院士,副主任为潘德炉院士和傅伯杰院士。实验室重点致力于开展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研究,阐明海岸带多介质环境过程、机制及效应,发展陆海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建立海岸带环境信息和综合管理体系,促进海岸环境科学、工程及管理技术发展,提升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海岸带是地球表层系统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人类活动压力最大、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动态而复杂的人文-自然系统。自然和人为双重压力持续改变着海岸带的地形地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址,甚至引发各种灾害。与此同时,人们在利用海岸带资源过程中,尚未建立在科学认识海岸带规律的基础上,因而难以陆海统筹并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简称烟台海岸带所)是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政府、烟台市政府共建的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机构。隶属中国科学院。组建的意义:海岸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文章简要评述了电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沿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合作,在应用层面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部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国家/国际层面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甚至需要建设以"海岸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强电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利用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有助于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地理地质     
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陆海温差研究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邹欣庆教授课题组以海岸线为界,向陆海各缓冲200千米作为研究区,将中国海岸带划分为渤海,黄—东海和南海3个区域;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18个CMIP5气候模式数据,分析了中国海岸带当前(1979年—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08,(5):15
任美锷,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貌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65年参加华南某军港的整治工作。1979-1984年领导江苏省海岸带综合调查,对淤泥质潮滩沉积动力过程作了较深入的研究。1984年以后,他主要从事黄河三角洲研究,对该地区海港建设及区域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重点研究人类作用对华北海岸带发育的影响。在国内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那么生态气候就是这个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本文研究从场地生态气候学理论中获得启发,结合营口白沙湾生态景观科学规划,主要探讨了影响海岸带开发的生态条件,创新提出了路域、海域、岸线交错地带、及边界的规划定位.对海岸带环境(纵深1-5km的范围)进行专项研究;分析了存在于上面四个定位空间内的生态条件因子在海湾生态景观规划中的意义,强调场地生态气候的形成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1-1117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等背景下,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遭受显著影响,生态脆弱性异常突出,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目前,海岸带区域相对独立发展的盐碱地农业、滩涂养殖和海洋牧场,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亟待查明陆海连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途径,采用新设施和新工程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新模式。文章以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的典型和缩影——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海岸带区域盐碱地开发与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论述了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发展途径,以期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东海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多用户协议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地区因其高生产力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但该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制定统筹有效的管理措施已经成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之一.本文以东海渔业管理为例,基于C#语言和ADO.NET技术等构建了东海海岸带协议支持工具CoastDT.CoastDT通过数据管理、多用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多用户协议决策等功能,对东海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方案进行甄别与优选,引导各利益主体通过交互协议以参与东海渔业综合管理与决策.与传统决策支持系统(DSS)不同,CoastDT将为用户提供讨论、对话及协议的交互平台,为东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管理提供了辅助技术支持,为东海海岸带的侧重于渔业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CoastDT也对协议决策应用于海岸带综合管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为湿地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滨海湿地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围绕我国滨海和河口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控制试验,量化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水文过程与水盐运移对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构建了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健康滨海湿地"理论与技术模式,研发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实现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学。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弥补了我国特别是北方河口三角洲湿地长期观测研究的不足,也使得黄河三角洲站成为国内外无可替代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为提升我国滨海与河口湿地研究的理论水平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海岸带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也在海岸带生产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要例举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管理和综合评估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其应用现状与前景。基于目前我国雄厚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储备,建议开展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基础研究,支撑海岸带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定量化和系统化,开展业务化和智能化应用,进一步直接体现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滨海湿地是滨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全面推进陆海统筹战略,构建陆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理论和实践表明:受损滨海湿地修复需要同毗邻未受损自然湿地协同优化,以提升滨海湿地综合生态功能,强化滨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并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长期适应性,减缓自然-人为双向“海岸挤压”效应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消失。据此,文章提出了构建应对围垦开发和适应海平面上升情形下“三线整合”中国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包括:抢救性保护生态红线区,优先开展湿地修复的生态修复绿线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平面上升的生态预留蓝线区。“三线整合”生态安全格局强调应将湿地修复纳入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协同优化过程,是对以往局限于小尺度、孤立的湿地修复格局的反思,也是将湿地修复提升到区域生态安全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剖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文章针对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海岸带管理和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重点海岸带地下水资源问题与海水入侵防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海岸带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我国重点海岸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近年来,围海造陆等海岸工程加快,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生态建设。文章分析了我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海岸带地下水需求现状和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指出水资源短缺、海(咸)水入侵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促进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海岸带资源潜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是人类了解和开发海洋的前沿地带和社会经济发展枢纽区。本文通过分析山东海岸带资源环境特点、开发、现状与潜力,结合近十年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等,说明海岸带环境与人文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影响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和限制因素,并简要提出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提高其蓝碳碳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基于海洋的气候变化治理手段,属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滨海湿地以盐沼湿地为主,红树林面积较小,而无植被覆盖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据保守数据估算,当前我国滨海湿地每年通过沉积物埋藏所固定的碳可达0.97Tg C·a~(-1),并将能持续增长,在21世纪末增加到1.82—3.64 Tg C·a~(-1)。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中国应加强滨海湿地的科学研究,保护现存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停止破坏性的滨海湿地开发活动,恢复和新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其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同时受惠于增汇固碳。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动力引擎"的角色,与此相应,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广泛而深刻,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自然岸线消失和破坏的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围填海愈演愈烈,急剧的岸线开发和扰动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问题,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乃至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概述了过去近7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的过程特征,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点和策略,包括:加强以海岸线为重点的海岸带监测、观测和科学研究;加强自然岸线的保护力度,优化人工岸线的开发利用;开展"恢复中国的河口"行动,维持和强化河口的水文与生态连通性;以海湾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海湾分类管理促进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